中國畫傢。名,小名季爰,後改作爰,號大千,以號行世。生於四川內江。兄弟十人,二兄張澤,號善孖,別號虎癡,以畫虎名於世。

張大千作《平羌峽》

  生平 張大千排行第八,7歲啟蒙課讀,9歲習畫,12歲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13歲就讀於新式學堂,至19歲與仲兄張澤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為師,因未婚妻謝舜華去世,痛而在松江禪定寺出傢,法號大千。3月後還俗,奉命歸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重返上海,師從李瑞清,張大千在上海得識吳昌碩、黃賓虹、王震、馮超然、吳觀岱、吳待秋、吳湖帆、鄭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首次舉行個人畫展。1929年籌辦全國美展。1931年,與兄張澤一同作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傢移居蘇州。其時,張大千潛心於歷代名傢傑作,尤沉酣於石濤,凡能得見,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轉年即辭職,專事創作。1936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作序。1938年,經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宮,臨摹宋元名跡。1940年,赴敦煌臨摹歷代壁畫,前後凡兩年零七個月,共摹276幅,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1943年,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作品先後在巴黎、倫敦、日內瓦和國內各地展出,聲名大震。1949年,暫居香港,遊臺灣。次年應印度美術會之邀赴新德裡舉行畫展,並留居印度大吉嶺年餘,其間曾去阿旃陀石窟臨摹壁畫,以之與敦煌石窟壁畫作比較研究。著有《大吉嶺詩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遷居阿根廷,1953年移居巴西。1955年,所藏畫以《大風堂名跡》 4冊在日本東京出版。1956年,首次歐洲之行,赴法國與P.畢加索會見。1957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傢,並榮獲金獎。此後,相繼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以及中國香港等國傢和地區舉辦畫展。1969年,遷居美國舊金山。居美十年,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舊金山舉辦40年回顧展。1973年,捐贈作品108幅給臺北歷史博物館。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1978年,移居臺北,於臺北外雙溪築摩耶精舍。晚年思鄉而不得歸,1983年因心臟病逝世。

  創作 張大千的繪畫藝術可分為三個時期:古典作風期、轉變期和高峰期。60歲前,張大千集中精力臨摹,由石濤、朱耷追徐渭、陳淳及宋元諸傢,直至敦煌壁畫。其畫風亦由近似石濤、朱耷而變為晉唐宋元風范。60~70歲,張大千歷經十年探索,融潑彩於潑墨、勾皴法,終於創造瞭雄奇壯麗的新風貌。以70歲所作《長江萬裡圖》為標志,邁入瞭創造性的高峰期,潑彩成為最富個性的畫法。作畫過程大略是:先以墨筆略勾大形,然後托裱一層紙(或將畫裱在板上),再潑墨潑彩。其潑法近似現代西方繪畫的自動技法,用手牽動畫紙或畫板,使墨彩漫然自流,以形成某種偶然效果,再憑感覺註水或加濃顏色,或用筆添補房屋、山腳、枝幹或人物,造成半抽象的、墨彩交輝的境界與情調。他以“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等古人言論解釋這些作品,認為它們是符合傳統美學原則的。事實上,張大千晚年的這一突變,不僅把他的藝術從古典畫風引向瞭現代畫風,也把他推上瞭中國畫革新大傢的行列。

  張大千畢生的創作,達到瞭“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的境地。他熔文人畫與作傢畫、宮廷藝術與民間藝術為一爐,舉凡人物、山水、花鳥、蟲魚、走獸,工筆,寫意,無一不能,無一不精。其書法得力於《瘞鶴銘》、《石門銘》,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其題畫詩工七絕,詩風真率豪放。早年多自刻印,清俊靈秀,與畫風相一致。

  

推薦書目

 張大千先生紀念冊編輯委員會. 張大千先生紀念冊. 臺北: 臺北“故宮博物院”, 1982.

 張大千. 張大千畫集. 天津: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