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雕塑傢、畫傢。生於上海,卒於法國。1921年,進土山灣印書館照相製版部當學徒,學習素描。1926年始習油畫,並學習書法。1928年入和合電影製片廠當繪景工,不久轉入《圖畫時報》任編輯,又與郎靜山等創辦上海美術攝影協會。1931年,考入比利時佈魯塞爾皇傢美術學院,學油畫;同年作油畫《涼風動盪》,參展於佈魯塞爾萬國博覽會。翌年在學院舉行的大賽中,連獲油畫風景、透視學、禽鳥解剖第一名,接受佈魯塞爾市長的授獎獎,中國駐比利時使館亦轉授三育獎章。同年,考入雕塑高級班,畢業考試獲人體雕刻與雕刻構圖第一名。1935年,赴歐洲各國考察寫生,當年11月返上海。1936年在上海舉辦張充仁歸國展覽會,同年春籌建充仁畫室。20世紀30~40年代,曾為馬相伯、於右任、馮玉祥、齊白石等塑像,作油畫《流亡》、《惻隱之心》、《滿目瘡痍》等。1947~1949年,任之江大學建築系水彩畫教授。1950~1966年間,創作雕塑《解放》《魯迅像》、《電焊工》、《遍地黃金》、《甘雨》、《鍛工》。出版《張充仁雕塑選》。1979年後歷任上海畫院油畫雕塑創作室主任、名譽院長,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交通大學美術研究室主任,創作雕塑《聶耳》、《茅盾》、《錢君匋》等。1985年,應邀訪問法國,並應法國文化部之請雕塑《愛爾席像》。

《漁婦》雕塑(中國美術館藏)

  張充仁的雕塑長於肖像,尚寫實,重視神態的刻畫,風格質樸而有力,與社會現實保持著較密切的聯系。油畫作品渾厚有力,表現瞭愛國熱忱和人道主義精神。他喜作水彩,風格奔放,出版有《張充仁水彩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