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革命樣板戲。指20世紀60年代定稿反映中國現代題材的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傢浜》、《奇襲白虎團》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以及交響音樂《沙傢浜》。“文化大革命”前,毛澤東曾在講話和批示中,一再表示對當時文藝狀況的不滿,批評戲劇舞臺“光唱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他們的丫頭保鏢之類”(1963年9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64年7月,在北京舉行的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上,江青發表瞭《談京劇革命》的講話,並插手分別演出《智取威虎山》、《紅燈記》、《蘆蕩火種》(《沙傢浜》的前身)和《奇襲白虎團》的上海京劇院、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一團、山東省京劇團以及中央歌劇舞劇院芭蕾舞團、中央樂團和上海舞蹈學校,自稱是“種試驗田”、“打樣板”。1967年5月,上述8部作品按江青意旨修改後在北京演出。同月31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將它們正式命名為“革命樣板戲”。這些作品的創作演出凝註瞭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心血,也不可避免地滲透瞭“四人幫”幫派文藝的影響,如“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英雄人物)之類的創作原則。江青更是借此塑造自己文藝革命“旗手”形象,作為實現其政治陰謀的資本。“文化大革命”中,在“學習革命樣板戲,保衛革命樣板戲”(《紅旗》雜志1969年第10期)的口號下,不少群眾、幹部和文藝工作者橫遭迫害。前述演出團體其後陸續演出的京劇《龍江頌》、《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杜鵑山》、《磐石灣》以及鋼琴伴唱《紅燈記》、舞劇《沂蒙頌》《草原兒女》也被泛稱為樣板戲。

京劇《奇襲白虎團》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