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提出的建立以定向能和動能武器為主的、對來襲的遠端彈道導彈進行多層攔截的戰略防禦系統的戰略計畫。簡稱SDI,俗稱“星球大戰計畫”。目的是發展一種能夠在來襲戰略彈道導彈到達美國本土之前就將其攔截並摧毀的系統。這一系統的特點是攔截手段非核化、探測手段多樣化、部署方式空間化、保護目標全面化,並攻防兼備,能使敵方核武器失去效能,實現美國以“確保生存”代替“相互確保摧毀”戰略。

  概況 1983年3月23日,美國總統R. W.裡根宣佈開始執行“一項用於防禦性措施對付令人生畏的蘇聯導彈威脅的計劃”,以使美國能夠“在戰略導彈到達我們的國土或我們盟國的國土之前就攔截並摧毀它們”。同年10月,美國國防部成立的研究小組提出一項名為“戰略防禦倡議”的新的反導研究計劃。1984年獲裡根批準。整個計劃預計耗資5 000億至1萬億美元,在21世紀初部署並加以完善。

  基本內容 主要有:①防禦結構設想。所設想的反導防禦系統是一個多層次的以助推段為防禦重點的、以非核攔截為手段的反導防禦系統。第一層助推段防禦,是在導彈起飛不久,火箭發動機尚處於連續工作的飛行階段對其進行攔截。第二層末助推段防禦,是對突破瞭助推段防禦而進入末助推段飛行的導彈進行攔截。第三層中段防禦,是對突破瞭助推段和末助推段兩層防禦進入自由飛行階段的彈頭進行攔截。第四層末段(終段)防禦,是對來襲導彈的彈頭突破瞭前3層防禦之後進入瞭再入段的防禦。②防禦武器系統。由助推段監視與跟蹤系統、天基監視與跟蹤系統、天基攔截武器、地基監視與跟蹤系統、外大氣層再入飛行器的攔截武器、作戰管理和C3I(指揮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情報Intelligence的英文縮寫)系統6部分組成。其中,助推段監視與跟蹤系統由軌道傳感器衛星系統組成;天基監視與跟蹤系統由若幹顆衛星組成;天基攔截武器,主要有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超高速火箭動能殺傷武器、電磁軌道炮等;地基監視與跟蹤系統,是部署在地面上能把警報發射到空間軌道上的監視與跟蹤系統,由探測器、總處理機、制導與控制分系統和通信系統等組成;外大氣層再入飛行器的攔截武器,主要是地基激光武器、地基粒子束武器、地基軌道炮等。③分階段部署計劃。第1階段,在1995~2000年,準備部署的系統有數目不定的戰鬥管理計算機,若幹助推段監視與跟蹤衛星,100個天基攔截器衛星,100枚探空火箭或10個空間監視與跟蹤系統,1 000個用地基火箭發射的外大氣層攔截器(圖1)。第2階段,2000~2010年,準備部署的系統有10個巡航飛行的機載光學系統,10個地基雷達,1 000個高稠密大氣層攔截器,50~100顆空間監視與跟蹤衛星,1 000個天基攔截器載體,10~100個天基中性粒子束系統及100個探測器衛星。第3階段,2010~2015年,準備部署的系統主要是10個地基激光器,10個中繼反射鏡以及10~100個戰鬥反射鏡。3個階段部署計劃實現後,構成一個完整的多層反導防禦系統(圖2)。

  結局 戰略防禦倡議的提出,遭到瞭蘇聯、法國、中國等國以及美國國內一些科學傢和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反對。同時,由於預算限制、軍備控制的壓力,以及技術的進展與障礙等諸多方面的困難,1986年以後,特別是G.佈什就任美國總統後,美國對該計劃進行瞭重大調整,降低目標要求,放慢部署步伐。蘇聯的解體使原先對立的兩極格局基本消失,從而導致戰略防禦倡議賴以提出和存在的基本理由消失。美國在推行戰略防禦倡議的過程中,雖然取得瞭不少進展,但未能達到預定目標。1993年5月13日,克林頓政府宣佈廢止戰略防禦倡議研究計劃,將戰略防禦系統轉向發展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將SDI計劃更名為“彈道導彈防禦計劃(BMDP)”。

圖1 美國第一階段部署的戰略防禦系統示意圖

圖2 防禦有限導彈攻擊的全球保護系統作戰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