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畫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又稱軍事戰略。國傢根本性的軍事政策,軍事活動的主要依據,支持和配合國傢進行政治、經濟、外交鬥爭的有效工具。戰略一詞在中國最早見於西晉史學傢司馬彪所著《戰略》一書,後屢見於《三國志》、《廿一史戰略考》等史籍中。這些用語的核心含義與現代戰略意義有類似之處,但與戰役、戰術區分不嚴,有時還含有政治、外交、謀略和戰法之義。19世紀末,中國開始用“戰略”翻譯西方的同一概念。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這一論述,奠定瞭現代中國戰略定義的基礎。在西方,英文“strategy”一詞源於希臘文“strategia”。18世紀末,普魯士人A.H.D.von比洛的《新戰爭體系的精神實質》一書首次把軍事科學區分為戰略與戰術兩大部分,並對它們的含義分別作瞭界定。

  基本含義 戰略指導者基於對戰爭賴以進行的主客觀條件及其發展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全面計劃、部署、指導軍事力量的建設和運用,以保證有效地達成既定的政治目的。凡屬有關戰爭準備與實施,軍事力量建設和使用的全局性內容,都是戰略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是為制止和推遲戰爭而進行的鬥爭;為對付戰爭而進行的長遠準備和臨戰準備;判明國傢(集團)安全面臨威脅的性質和程度,確定戰略上的主要對手和作戰對象,以及戰爭爆發後的全局性領導和指揮;提出戰爭所要達到的總體目的和主要任務,規定戰略上的重點方向、地區,確定準備與實施戰爭的指導方針和基本原則;明確實施戰爭的主要手段、形式及協同、保障的主要方法等,並依此制訂總體的行動計劃和實施步驟及結束戰爭的決策與處置等。戰略的正確與否,決定戰爭的勝負,事關國傢和民族的榮辱興衰。

  歷史發展 戰略產生於戰爭實踐,經歷瞭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古代戰略 在中國夏、商、西周時期,戰略已開始形成。進入春秋戰國時期,以《孫子》為代表的諸多兵書奠定瞭中國古代戰略的理論基礎。歷經秦漢至清代,戰略理論得到繼續豐富和發展。在西方,古代希臘、馬其頓、羅馬、迦太基等奴隸制國傢所進行的戰爭,對西方古代戰略的形成和發展有較大的影響。5世紀之後,歐洲各國先後進入封建時代,戰爭長期在騎士制度支配下進行,戰略發展緩慢。13世紀後半葉至15世紀,隨著火藥、火器在戰爭中的運用和歐洲一些中央集權國傢的形成,西方各國軍隊的裝備和編制進一步更新,以意大利N.馬基雅維利的《戰爭藝術》等為代表的軍事著作,為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戰略理論的形成奠定瞭基礎。

  近代戰略 17世紀中葉後,是歐洲資產階級近代戰略的形成與發展時期,出現瞭《戰爭論》和《戰爭藝術概論》等資產階級戰略理論經典。與此同時,K.馬克思和F.恩格斯提出瞭組織城市工人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學說,以及無產階級軍隊、人民戰爭、積極防禦等戰略指導原則,創立瞭無產階級戰略理論。中國在鴉片戰爭以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瞭以抵禦外侮為目的,以“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特征的戰略理論。

  現代戰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空中戰爭理論、總體戰理論、機械化戰爭理論對世界許多資本主義國傢產生瞭深刻影響,並直接應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對戰略的總體謀劃與協調,集中兵力於主要戰場,海軍、空軍和技術兵種的戰略運用,經濟戰、能源戰、交通戰的運用以及核武器的使用等,使現代軍事戰略增加瞭很多新的內容和特點。與此同時,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興起,也使現代革命戰爭戰略得到瞭很大發展。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但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持續不斷,許多國傢為維護國傢利益,在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做好戰爭準備的基礎上,應付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與軍事沖突已成為軍事戰略謀劃的主要內容。

  中國革命戰爭戰略 20多年的中國革命戰爭,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人民戰爭。伴隨戰爭的歷程,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經歷瞭形成、豐富和發展的過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戰略防禦及其作戰原則等歷史經驗,闡明瞭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和方法論,揭示瞭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和規律,從而奠定瞭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理論基礎。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對抗日戰爭的形勢、特點、發展趨勢、戰爭目的、戰略方針、戰略階段、戰略指揮等一系列戰略問題,進行瞭系統的論述,使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理論趨於成熟。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全面闡明瞭解放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提出瞭以打殲滅戰為核心的十大軍事原則,解決瞭戰略進攻問題,特別是大兵團作戰的戰略決戰、戰略追擊,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實行人民戰爭,加強兵種建設等問題,極大地豐富瞭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理論。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劣勢裝備與優勢裝備的敵人作戰,在與敵人大量的空軍、炮兵、裝甲兵作鬥爭,粉碎敵人生物、化學武器襲擊,實行諸軍種、兵種聯合作戰,組織現代化的後勤保障以及戰略指導等方面都積累瞭新的經驗,進一步豐富瞭戰略理論。

  和平建設時期,中國始終堅持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為中心,時刻保持警惕,提高軍隊的軍政素質和戰鬥力,在歷次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增強瞭應付現代局部戰爭的能力。特別是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進一步解決瞭國防與軍隊建設、保衛國傢安全利益、捍衛國傢領土主權和維護祖國統一等一系列重大現實課題。鄧小平提出以維護國傢利益為最高準則,堅持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軍隊現代化建設為中心,註重質量建設、走精兵之路等重要戰略思想。江澤民結合新的形勢和任務,提出“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的軍隊建設總要求,強調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跨越式發展,推動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等,使新時期的中國軍事戰略理論有瞭新的發展。

  基本類型 依據不同的戰略目的和需要,從不同的側面和特征,可將戰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依社會歷史時期,可分為古代戰略、近代戰略和現代戰略;依作戰行動的類型和性質,可分為進攻戰略和防禦戰略;依作戰行動的持續時間,可分為速決戰略和持久戰略;依作戰行動的空間,可分為陸地戰略、海上戰略、空中戰略和太空戰略;依作戰行動的手段,可分為核戰略、常規戰爭戰略、高技術戰爭戰略和信息化戰爭戰略;依作戰行動的方式,可分為實戰戰略和威懾戰略;依戰爭規模和涉及的范圍,可分為全面戰爭戰略和局部戰爭戰略;依戰略層次劃分,在軍事戰略下還可分為軍種戰略、戰區戰略等。

  基本特性 戰略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全局性 凡屬對重大的相對獨立的領域進行高層次謀劃和決策活動的,具有照顧各個方面和各個階段性質的,都是戰略的全局。表現在空間上,整個世界、一個國傢、一個戰區、一個獨立的戰略方向都可以是戰略全局;表現在時間上,戰略是指導戰爭準備與實施的各個階段與全過程的。戰略的領導和指揮,最要緊的是把註意力擺在關照全局上面,處理好全局中的各種關系,抓住主要矛盾,解決關鍵問題,同時還要註意解決好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關鍵性局部問題。

  政治性 政治對戰略具有統率和支配作用,它決定戰略的性質和目的,賦予其任務和要求,影響戰略的制定、實施和調整。戰略服從並服務於政治,滿足政治的要求,完成政治賦予的任務。制定和實施戰略,要充分考慮敵對雙方的政治情況、戰略的政治目的和政策要求,並善於與政治手段相配合。

  對抗性 戰略涉及的是敵對雙方的利益較量,戰略指導的過程是雙方相互對抗的過程。正確的戰略是從敵對雙方矛盾的尖銳對抗中產生的,雙方都力求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戰略,必須通過對戰略對手的力量消長、戰略意圖和主要威脅方向與程度等各方面情況的分析判斷,確定適當的戰略目的,有針對性地建設武裝力量,掌握鬥爭的特點和規律,采取多種鬥爭形式和方法,努力做到對敵抑長擊短,對己揚長避短,以取得預期的鬥爭效果。

  預見性 戰略是管全局、管長遠的,制定戰略必須有預見性。在廣泛掌握信息的基礎上,全面分析、正確判斷、科學預測國際國內戰略環境和敵我友關系以及敵對雙方戰爭諸因素可能的發展變化,認清時代的特征,明確現實的和潛在的鬥爭對象,判明面臨威脅的性質,科學預測未來戰爭可能爆發的時機、樣式、方向、規模、進程和結局,揭示未來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是制定、調整和實施戰略的客觀依據。

  謀略性 戰略是決策者基於客觀實際的主觀能動性的高度體現。戰略指導是以一定物質力量為基礎的戰略智慧與謀略水平的競賽。因此,制定戰略必須註重計謀和策略。高超的謀略水平能使己方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乃至不戰而屈人之兵。運用謀略,重在對戰爭全局的謀劃,要全局在胸,深謀遠慮,熟識戰爭的特點和規律,在此基礎上多謀善斷,靈活多變,高敵一籌,以智謀勝敵。

  構成要素 戰略的制定受多種條件的制約,主要表現為政治的統帥和支配作用,軍事、經濟實力的基礎作用,科學技術的牽引作用,地理環境的影響等。在充分、準確地把握這些條件的基礎上所構成的戰略,一般應具備以下要素。

  戰略目的 制定和實施戰略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根據戰略形勢和國傢安全利益的需要確定。維護國傢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特別是維護國傢的領土主權完整和統一是戰略的基本目的。確定戰略目的,強調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符合國傢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與國傢的總體目標和國力相適應,滿足國傢在一定時期內對戰略的基本需求。

  戰略方針 指導軍事行動的綱領和制訂戰略計劃的基本依據。在分析國際戰略形勢和敵對雙方戰爭諸因素的基礎上制定,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不同的作戰對象,不同條件下的戰爭,采取不同的戰略方針。每個時期和每次戰爭除瞭總的戰略方針外,還需制定具體的戰略方針,以確定戰略任務、戰略重點、主要戰略方向和力量部署、使用等問題。

  戰略力量 戰略的物質基礎和支柱。以國傢綜合國力為後盾、軍事力量為核心,在發展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戰略目的和戰略方針的要求,確定建設規模、發展方向和重點。

  戰略措施 實行戰略的保障。為準備和實施戰爭,由戰略決策機構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科學技術、戰略領導與指揮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種全局性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步驟。

  基本原則 中國革命戰爭及和平建設時期軍事戰略的基本原則,是在長期革命戰爭和建國後保衛國傢安全的鬥爭中確立的,具有豐富的內容。核心是在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導下,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實行高度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指揮和機斷行事相結合。具體原則與時俱進,隨著國防與軍隊建設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不斷充實新內容,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深遠的指導意義。中國新時期的戰略是以國傢綜合國力為基礎,以積極防禦思想為指導,以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為基點,建設與運用軍事力量,為維護國傢主權與安全而對戰爭準備和實施進行全局、全過程的運籌與指導。

  ①建設一支由中國共產黨絕對領導的以人民軍隊為骨幹的武裝力量。武裝力量建設,根據國傢安全利益面臨威脅的程度、現代化戰爭的要求和履行職責的需要,確定發展的方針原則、規模、速度和水平。堅持精幹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常規力量與戰略核力量相結合、軍事實力與戰爭潛力相結合,不斷提高在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

  ②實行積極防禦的方針,堅持戰略上後發制人。強調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把戰略上的防禦與戰役戰鬥上的進攻結合起來,通過積極的攻勢行動大量殲滅敵人,奪取戰爭的勝利;靈活運用作戰形式和鬥爭形式,立足於在復雜困難的情況下作戰,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在全面戰爭中與強敵作戰,力求拖住敵人,持久勝敵;在局部戰爭中與弱敵作戰,力求速戰速決。

  ③為人民利益而戰,實行人民戰爭。要求建立集中統一的戰略領導機構,保證平時和戰時的戰略領導與指揮;平戰結合,軍民兼容,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基礎上,搞好軍警民一體的武裝力量建設和戰備建設,提高整體作戰能力;根據高技術戰爭和信息化戰爭的要求發展武器裝備,不斷探討克敵制勝的新戰法;發揮多種武裝力量、多種鬥爭形式和作戰形式的整體威力;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建設和保衛祖國的榮譽心、責任感;做好戰時的動員工作,發揮政治工作的領導和保障作用等。

  ④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把主要兵力集中使用於主要戰略方向,構成有利的戰略部署,重點打擊敵人,以求速戰速決,得手後再及其餘;通過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轉化敵我力量對比,贏得戰爭的勝利。特別註重在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集中兵力方式的變化,著眼於作戰威力與作戰效能的集中;把精兵利器集中於關鍵性的時間和地點,發揮各種武器裝備的整體威力,破壞對方作戰結構,打亂其作戰程序,削弱其作戰能力。

  ⑤堅持戰略領導與指揮的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主動性指軍隊行動的自由權,它與戰略領導與指揮的正確和軍事力量的優勢密切相關。奪取並保持主動性,須正確判斷敵對雙方的客觀情況,科學決策,正確處置軍事、政治、外交等行動;保存並集中強有力的軍隊,造成由局部到全局的優勢與主動;采取戰略欺騙、偽裝等方法,造成對方的錯覺,使其喪失優勢與主動。靈活性指靈活地運用戰略戰術和兵力。是基於客觀情況審時度勢而實施及時恰當處置的一種能力。戰略目標的確定、作戰樣式的選擇、兵力兵器的使用、鬥爭手段和形式的運用,都要因敵、因時、因地靈活處置,以獲得戰略效益。計劃性指對一切戰爭行動預先作好準備。凡屬戰爭準備與實施的全局性的重大問題,都應周密計劃,實事求是地制訂戰略計劃,從困難著眼,多手準備,多種方案,並隨著情況的變化和戰爭的發展,適時修訂和改變計劃,使之適應新的情況,做到處置裕如。

  ⑥進行有利的戰略決戰,避免不利的戰略決戰。決戰是解決戰爭勝負的重要途徑。在戰爭初期敵強己弱的情況下,應保存軍力,避免進行戰略決戰。當出現有利的條件和形勢,具有決戰的力量並有取勝的把握時,則慎重選擇決戰的方向,把握好決戰的時機,適時進行戰略決戰,解決戰爭的勝負問題。

  ⑦適時實行戰略轉變。戰略轉變是全局性的調整和改變,主要是作戰對象和戰略方針的轉變或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轉變,也可能因戰略階段或歷史時期的轉換而引起的戰略任務、戰略方向、作戰形式的轉變。實行戰略轉變的目的,是為瞭加速戰局的發展,掌握戰略主動權,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促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實行戰略轉變,要審時度勢,精心策劃,周密準備,確定戰略轉變的時機、內容和措施。

  

推薦書目

 毛澤東. 毛澤東軍事文集.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3.

 張萬年. 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9.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 戰略學.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1.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 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學習綱要.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3.

 鄧小平. 鄧小平軍事文集.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