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彝族的傳統年節。又稱冬月年十月年。節期因地而異,由畢摩(巫師)占卜而定,一般在彝曆十月上旬至十一月(農曆十、十一月)擇一吉日舉行,節期3天。如當年五穀豐收,則可沿用上一年的時間,否則另擇吉日。彝年是由彝族太陽曆的第一個星回節轉化而來的一個重大節日。彝族過年有除舊迎新、祈求豐收,祭祀祖先、人畜興旺等意義。

  第一天要祭祖、殺年豬和吃年飯。首先在傢門口燒起火堆“點煙火””、鳴槍、放炮,向祖先通報過年的信息。接著以村中的輩分高低逐戶殺年豬,人們簇擁著殺豬能手從一傢到另一傢。主人取部分豬肝、豬肉煮熟端至火塘上方祭祖。婦女們唱著吉祥歌舂糌粑,做烤蕎餅,打掃庭堂,準備砣砣肉等節日食品,然後吃年飯。第二天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並有歌舞、賽馬、玩秋千、角力、鬥雞等活動。中年男子成群結隊到各傢恭賀新年,婦女留在傢中招待客人。第三天“送祖”,人們早起煮好祭獻的食品和蕎粑,送祖靈返歸。3天正式節期過後,人們走出村子向外村的親友拜年,互致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