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地區佛教寺院及信仰藏傳佛教地區的寺院壁畫。西藏佛教的歷史以西元9世紀朗達瑪的禁佛為界,分為前弘期和後弘期。前弘期寺院壁畫因禁佛而幾乎不存。如今所見主要是後弘期以後,以西藏中部、西藏西部發端,向甘肅、青海等周邊地區傳播的佛教寺院壁畫,主要時間為11世紀至元明清時期。

圖1 托林寺杜杜康大殿佛傳壁畫——誕生(約15世紀)

  在西藏西部地區有佛教復興初期的古格王國首府札佈讓的佛寺壁畫,主要以托林寺和科迦寺為代表;西部石窟寺壁畫,以東嘎、帕爾嘎爾佈石窟寺壁畫為代表;衛藏地區有札唐寺等。元代有後藏日喀則的夏魯寺、明代的江孜白居寺以及西部古格王國遺址中時間跨度為13~16世紀的佛殿壁畫。由於西藏譯師仁欽桑波的招請和皇傢的贊助,當時有大量外來畫傢於西藏作畫。因此,早期西部地區的壁畫具有鮮明的西北印度、克什米爾風格,而衛藏地區則兼有印度波羅藝術和中亞的風格。元代以後,壁畫中漢、印影響兼而有之。

  藏傳佛教寺院壁畫中最重要的是古格王國時期所存留的寺院壁畫,其中時間最早的是與大譯師仁欽桑波有關的托林寺的壁畫。托林寺屬於11世紀的寺院,印度班智達阿底峽也曾駐錫於此。托林寺殿堂內的壁畫,最早屬於11世紀,經後代改繪,延續至15世紀。保存有壁畫的佛殿主要有集會殿、護法神殿、白殿等。其中集會殿存留有古格王會見阿底峽大師的壁畫、護法神殿有曼荼羅圖和各種護法神像、白殿內有佛傳圖和慶典圖。從風格可見,這些繪畫大約為15世紀的作品,但基本保留著早期克什米爾畫傢的風格樣式。除托林寺外,古格遺址內還有其他佛殿存有壁畫,主要有白殿、紅殿、曼荼羅殿、大威德金剛殿、度母殿、貢康洞等,保存壁畫面積近900平方米,其中又以白殿為最多最精美,約340平方米。壁畫有吐蕃和古格王統圖,尤為珍貴的是部分畫像有題銘。專傢推測該殿屬於古格王國的皇傢寺院。紅殿保存有佛傳圖、古格王室禮佛圖及建寺圖等。曼荼羅殿繪有成就師群像,且有藏文榜題,正是15世紀以後在藏傳佛教繪畫中開始盛行的八十四大成就師題材,可以說,是後期廣為流行的系統成就師圖像的發端。西藏佛教的復興,通過仁欽桑波和當時的皇傢贊助人,迎請瞭眾多印度大師進入古格,在傳法的同時,他們也將所在地的藝術風格帶進來,因此這裡的畫風帶有濃厚的印度寺院的影子。除神像之外,還大量采用印度的紋樣,繁茂的漩渦紋內的動物和獅子、有翼馬等,漢式畫風尚不明顯。

圖2 佈達拉宮壁畫《五世達賴喇嘛覲見清順治皇帝》

  20世紀90年代,在西藏西部陸續發現的石窟寺,由於地處偏遠,其中的壁畫得到較好保存,雖有部分重繪或改繪現象,但總體基本保持著原始面貌。其中存有壁畫的窟有東嘎1號、2號、3號窟,皮央79號窟、帕爾嘎爾佈石窟、帕爾宗石窟等。東嘎1號窟的繪畫題材主要是各種曼荼羅(壇城)及曼荼羅系統中的諸神,少見高僧或教派傳承內容。在繪畫風格上具有中亞藝術的樣式特征,繪畫手法多用暈染。其中十一面觀音三尊像、飛天等形象優美,樣式獨特。由於發現較為晚近,相關的研究仍在進行中。

  衛藏地區最優秀的初期寺院壁畫以札囊的札塘寺為代表。此寺在11世紀由札巴貢協創建,13世紀以後歸屬薩迦派管理。屬於早期的壁畫遺存集中於中心佛殿。殿內南、北、西三面共有十鋪壁畫,原畫與塑像在內容上結合一體,但塑像今已不存。從現有畫面上看,內容十分單純,為釋迦牟尼佛與弟子、菩薩、供養人等的說法場面。在藏傳佛教藝術中,札塘寺壁畫通常被劃歸“波羅–中亞樣式”系統中。

  元代藏傳佛教藝術在地域范圍上更加廣闊,繪畫風格更加多元化。日喀則地區的夏魯寺是元代壁畫的代表,該寺僅存大殿,分為兩層,一層壁繪曼荼羅圖和五方如來,五如來色彩艷麗沉著,為波羅樣式,其中配殿繪有傑·喜饒炯乃像。回廊壁畫繪佛本生、佛傳及因緣故事,風格與殿內五如來及傑·喜饒炯乃等像迥異。第二層繪佛及十六羅漢,前殿有須摩提女請佛故事畫。由於當時吉哉招請瞭大量漢地畫工與當地人合作,因此,夏魯寺壁畫藝術具有濃厚的漢藏融合的特色。

圖3 阿裡東嘎壁畫窟1號窟南壁壁畫:十一面觀音

圖4 薩迦寺回廊滿繪曼荼羅壁畫

  江孜白居寺壁畫是明代壁畫的代表。白居寺按曼荼羅的格局設計建造,其中的壁畫十分精美,既有漢風,又具有波羅風格。壁畫主要集中在大殿經堂、配殿、一、二、三層殿、回廊、吉祥多門塔一層至五層的佛殿中。內容涉及佛傳,佛本生及歷史人物等多種。白居寺壁畫保存完整,且存有的大量題銘,也包括畫傢的題名,為藏傳佛教圖像學和西藏繪畫史的研究提供瞭重要線索。

  藏傳佛教地區青海瞿壇寺,位於樂都縣境內,始建於1392年,早於白居寺,是明代藏傳地區佛教壁畫的代表。瞿壇寺與白居寺壁畫題材基本相同,但在畫風上區別較明顯,畫中可見有青綠山水,用筆為釘頭鼠尾,人物造型等都是典型的漢地風格。

  塔爾寺、年都乎寺則是清代藏傳佛教壁畫的代表。塔爾寺位於青海湟中,始建於明代,後遭火焚,於1917年重建。塔爾寺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繡,世稱三絕。寺內多巨幅壁畫,其中經堂前廊的釋迦牟尼說法圖,色彩沉著,畫面寧靜。同是巨制的《大悲觀音》,為吳屯藝人先巴之作,畫面優美,線條清晰,是熱貢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作。年都乎寺位於青海熱貢地區,寺內壁畫為清代康熙年間所繪,屬於典型的熱貢藝術。其中代表作品有維唐華丹及其弟子才讓端智所繪《十六羅漢》等。另外,敦煌莫高窟的第465窟、東千佛洞第2窟、榆林窟第3窟、第4窟等都是藏傳佛教壁畫內容的石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