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人的遺體的儀式,是最後的人生禮儀。一般包括親友追悼死者、送葬、安葬等活動。

  人類最初並不安葬死者。約在十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依據靈魂不死的觀念,如何處理作為靈魂寄所的遺體就成為重要問題,因而產生葬禮。考古資料顯示,約10萬~4萬年前的歐洲尼安德特人已有安葬死者的習俗,並有一定的埋葬方式。約18 000年前的中國山頂洞人也有瞭喪葬習俗。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形成瞭形式多樣的葬禮。迄今為止,葬禮廣泛存在在於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中。葬禮安慰死者親屬的悲痛情緒,展示人們的社會關系。

  親友們最後哀悼瞭死者,集體將遺體安葬。中國多用棺材裝殮屍體,抬往墓地,一路拋撒紙錢。印度實行火葬的人則直接抬屍體到火葬場。中國漢族、回族的送葬隊伍一般穿白色喪服。歐美習俗穿黑色喪服。

  安葬方式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風葬、塔葬等。土葬最為普遍,也是最古老的處理方法。在地表用土石掩埋屍體,或在地上挖坑,放入棺槨盛斂的屍體後再掩埋,墓表多形成墳堆。送葬者集體跪拜、祭祀。火葬也很常見。以前是把屍體放在柴堆上焚燒,現代則使用焚屍爐。對於骨灰,老撾人將其撒入大海,中國人多掩埋。水葬是把屍體葬在水裡。印度人把屍體(或屍骨)拋入恒河,南太平洋地區把屍體安置在獨木舟裡送入水中,有些地區則把屍體系上石頭沉入水底。天葬是把屍體棄置於空曠地,供鳥獸啄食,且常事先肢解屍體。藏族實行天葬,目的是便於亡魂升天。風葬是把屍體安置在懸空的露天場所,任其自然風化。中國北方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中常實行的樹葬,南方地區的懸棺葬都屬於風葬。

  部分族群認為,死者前往冥府需要經過若幹過程,於是采取二次葬。即先安葬屍體,待屍體腐爛後撿出屍骨重新安葬。中國畬族、客傢人都流行二次葬。印度尼西亞巴厘島人則先掩埋屍體,待肉質腐爛以後再行火化。

  現代西方社會的葬禮已相當標準化。屍體安置在棺柩內進行追悼儀式、遺體告別,然後埋葬。中國城市也進行追悼儀式、遺體告別,然後火化。

  

推薦書目

 雷紹鋒, 張俊超. 喪葬習俗.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