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研究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古作藏,指居於體內的臟腑;,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於體外的種種徵象。又稱藏象學說

  研究物件及範圍 古代醫傢通過長期的實踐,以古代的解剖知識為基礎,從體外的各種徵象測知臟腑的生理功能,推究其病理變化,並結合古代哲學陰陽、五行行、象論等思維方式,進行類比推理、綜合分析,逐步形成瞭臟象學說。臟象學說中的臟腑,雖有其解剖認識,但並非是人體的解剖單元,而是表述人體運動狀態的功能系統。它體現瞭中醫學整體觀的特點,認為人的生命活動以五臟為中心,六腑相配於五臟,氣、血、精、液則是臟腑功能產生的物質基礎,通過經絡系統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脈、七竅二陰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與臟、臟與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相互傳變。它還認為人與自然界保持著統一性,五時(春、夏、長夏、秋、冬)與五臟相通,一日的陰陽盛衰與人體陰陽消長相應,因此,人與自然界相互關聯、密不可分。臟象學說廣泛應用於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方藥、預防等各個領域,是辨證論治的基礎。對雜病治療,以臟腑辨證最為常用,對熱性病的治療,盡管通常采用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方法,但同樣離不開臟腑。由此可見,臟象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人體的臟腑包括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以及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臟象學說不僅要研究這些臟腑的部位、形態、生理病理,而且要探究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之間的關系,以及臟腑與人體情志的關系,臟腑與氣、血、精、津液的關系。人體的形體(皮、肉、筋、骨、脈)、官竅(耳、目、口、鼻、舌、咽喉、前陰、後陰)生理功能的產生離不開臟腑,它們與臟腑的關系也是臟象學說所要研究的內容。可見這一學說所研究的范圍是很廣泛的。

  形成與發展 臟象學說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內經》。當時解剖所取得的直觀認識為臟象學說的形成打下瞭形態學的基礎。《靈樞·經水》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臟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說明在《內經》時代,人們已把解剖知識引進醫學領域,所記載的人體臟腑的位置、形態、大小等,即是中國古代醫傢對人體解剖的真實記錄,雖相當粗淺,但許多數據與現代解剖學非常相近。而古代醫傢憑借長期的生活、醫療實踐,對臟腑功能活動、臟腑與形體官竅的關系的認識卻超越瞭解剖的范圍。就生活實踐而言,如人飲食過飽則腹部脹滿,因而認識到脾胃居腹裡,胃主納谷,脾主運化,有腐熟水谷的功能;人受涼感寒則病惡寒、發熱、咳嗽、鼻塞、流清涕,從而聯想到肺居胸中,外合皮毛,開竅於鼻,風寒外侵,由皮毛而影響及肺,就會發生這些癥狀。這說明,人體臟腑與其他組織器官雖然各有分工,但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就醫療實踐而言,古代醫學傢經過多次重復,從病理現象推論出生理功能,如耳鳴、聽覺不敏的疾患,從腎著手治療而獲效,於是得出“腎開竅於耳”的理論。此外,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滲透到醫學領域,對臟象學說的形成產生瞭很大的影響。有關臟腑及其他組織器官的屬性及其功能活動,臟腑器官構造與功能間互根互用的關系等都可用陰陽加以概括。為瞭更清楚地說明五臟六腑之特性以及臟腑間的關系,則運用五行學說加以解釋,一方面把五行歸屬於五臟,另一方面用五行的生克規律說明臟腑間的生化制約,從而處於平衡的運動狀態。這就使臟象學說更系統化與理論化瞭。在《內經》所奠定的基礎上,東漢以後醫傢如華佗、孫思邈、錢乙、劉河間、張元素、李東垣、張景嶽、葉天士等人結合臨床,創立新論,對發展臟象學說作出瞭貢獻。如《中藏經》以脈證為中心,分述五臟六腑的寒熱虛實,判斷證候的順逆,形成瞭系統的臟腑辨證理論。經過歷代醫傢長期的探索和實踐,臟象學說逐漸成為中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

  基本內容 臟象學說的基本觀點是認為人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並與自然界保持著統一,體現瞭中醫學所具有的整體觀的特點。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心、肝、脾、肺、腎五臟是中心,每臟都配以相應的腑:心配小腸,肝配膽,脾配胃,肺配大腸,腎配膀胱,臟對相配的腑的功能起主導與決定作用。其他形體官竅、四肢百骸均與五臟相關:心與血脈、舌、面,肝與筋、目、爪,脾與肉、口、唇,肺與皮毛、鼻,腎與骨、髓、耳、發均具有特殊的關系,氣、血、精、津液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的產物,它們與五臟關系密切:腎藏精,肝藏血,脾藏營,肺主氣,心主血。津液的生成、輸佈與排泄,則主要是肺、脾、腎三臟協調完成的。人的精神情志活動稱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或“五志”(喜、怒、悲、思、恐),“五志”歸屬五臟: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但這不是機械的劃分。作為人體機能活動表現的情志,是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的,臟氣失調會引起異常的情志,而異常的情志同樣會影響臟腑的功能。將五志分屬五臟,也是臟腑學說中以五臟為中心的內在統一性的體現。人與自然界季節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心氣通於夏,肝氣通於春,脾氣通於長夏,肺氣通於秋,腎氣通於冬。而晝夜、陰陽的變化與四時特點相類似。《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出:“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人體的陰陽消長亦與之相適應,保持著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

  陰陽五行學說對臟腑的功能、特性、相互關系作瞭深刻的揭示。就陰陽而言,臟屬陰主裡,腑屬陽主表,腎與膀胱、肺與大腸等都具有陰陽表裡的配合關系。五臟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氣而不瀉”(《素問·五臟別論》),即儲藏精氣,勿使外泄;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傳化物而不藏”(《素問·五臟別論》),即受盛和傳化水谷,排出糟粕。就五行而言,金、木、水、火、土歸屬五臟,肝屬木,心屬火,肺屬金,腎屬水,脾屬土。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五臟的相生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腎,腎克心。生克正常為生理現象,反常則為病理現象。

  在醫療中的應用 臟象學說在中醫學各個領域裡成功地指導著臨床實踐。就診斷而言,所以能運用診法瞭解病位之所在、分辨病邪之屬性、把握臟氣之虛實,關鍵是通過疾病的外在表現,聯系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相關情況加以分析歸納得到的。如“目赤腫痛”,多系肝火為患,這是因為“肝開竅於目”,肝火上炎就會發生目赤腫痛。這對於從“象”瞭解臟腑的虛實及功能活動,明確疾病的癥結所在,從整體上決定治療方案都是很有意義的。就治療而言,由於臟與腑的功能特點不同,發生病變時,治療大法各異。根據臟腑相互資生、相互為用的關系,調治某臟的虧損,往往涉及與之相關的他臟,如肝陰虧損,在益肝陰的同時,可以運用滋腎的藥物,肝屬木,腎屬水,稱之為“滋水涵木”。根據臟腑相互的配屬關系,邪熱痰濁等病邪壅阻可以通下大腸,心經熱盛可以清利小腸,等等。以臟象理論為基礎的臟腑辨證,不僅用於雜病辨證,而且與其他辨證方法聯系,形成瞭中醫學特有的辨證論治體系。

  現代研究 臟象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部分,含有極豐富的內容。自20世紀50年代以降,開展瞭臟象理論的整理研究,臟腑證候的理論與辨證論治的臨床研究,臟腑證候的實驗研究,臟腑證候的規范化和診斷標準研究等,其中有些已經取得瞭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