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末民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的中國都市通俗文學的泛稱。某些帶有輕鬆遊戲風格的軟性文學,有時也被戲稱為“鴛鴦蝴蝶派”。早期作品以纏綿悱惻的言情小說為主,故得此名,簡稱“鴛蝴派”。又因其代表性刊物之一《禮拜六》而名“禮拜六派”。現在一般通稱“民國舊派通俗文學”或“現代通俗文學”。其文學理念是以改良思想為主的“健康娛樂主義”,註註重文學的消閑玩賞功能和市場效應。創作內容和種類包羅萬象,有社會言情、武俠會黨、公案偵探、歷史掌故、滑稽志怪等類型。前期主要作傢作品有包天笑《上海春秋》、徐枕亞《玉梨魂》、李涵秋《廣陵潮》、周瘦鵑《此恨綿綿無絕期》、嚴獨鶴《月夜簫聲》、平江不肖生(向愷然)《江湖奇俠傳》、程小青《霍桑探案》等,以南方城市為主要陣地。後期崛起張恨水、劉雲若、秦瘦鷗、還珠樓主(李壽民)、宮白羽等作傢,其重要作品有《啼笑因緣》《紅杏出墻記》《秋海棠》《蜀山劍俠傳》《偷拳》等,影響遍及全國。“五四”文學革命後,“鴛蝴派”與新文學處於既競爭又互補的狀態,逐漸擺脫舊詞章氣息和章回體結構,加強時代精神和藝術探索,與新文學共同完成瞭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