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地區、政區名。①先秦時期人們地域概念中所謂“九州”之一。《尚書·禹貢》:“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於河,滎波既豬(瀦),導菏澤,被孟豬。”《周禮·職方》:“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熒(滎)雒(洛),其浸波溠。”《爾雅·釋地》:“河南曰豫州。”荊,指荊山,在今湖北南漳西;河指黃河,伊、洛、瀍、澗即今洛陽附近四水,滎波指滎澤,在今河南滎陽西北。菏澤,在今山東菏澤、定陶間,孟豬,今河南商丘東。圃田,湖澤名,在今河南鄭州、中牟間。其地域域大致相當今河南省及湖北北部一小部分。

  ②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豫州省察潁川、汝南、沛三郡和梁、魯二國,轄境相當今淮河以北、南北汝河流域以東的豫東、皖北和江蘇豐、沛二縣地。據《續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治譙縣(今安徽亳州市)。轄潁川、汝南二郡和梁、陳、沛、魯四國,轄境地與西漢大致相同。三國治安成(今河南汝南縣東南),西晉治陳縣(今河南淮陽縣),東晉南朝因地處南北交界,戰事頻繁,故治所屢有遷徙,最北治懸瓠城(今汝南縣),最南治邾城(今湖北黃岡市西北)。轄境伸縮不常。最大時相當今江蘇、安徽長江以西,安徽望江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區。十六國時期豫州淪沒,設置更為混亂,後趙、前燕置豫州,治許昌(今河南許昌市東);前秦置豫州,初治許昌,後移治陜城(今河南陜縣西),又移鎮洛陽;後燕置豫州,治洛陽,後又曾與兗州並治滑臺(今河南滑縣東);夏置豫州,治李潤堡(今陜西大荔北)。北魏治懸瓠城。北周大象二年(580)改為舒州,旋復為豫州。隋大業元年(605)改洛州為豫州。唐初復為洛州。開元元年(713)改為河南府,所轄皆僅今河南洛陽地區。唐武德四年(621)改隋汝南郡為豫州(治今汝南縣),寶應元年(762)改為蔡州,所轄為河南省西南部地區。二者皆為二級地方行政區劃,與西漢以來豫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