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古帝,史前先民抗禦洪水的代表人物。古史相傳禹是夏後氏的先祖,姒姓,鯀之子、夏後啟之父,繼舜為部落聯盟首領,後東巡狩至會稽而卒,後世稱之為夏禹。《竹書紀年》等傳統編年史往往把禹作為夏王朝的開端,但是在古文獻中,對禹除尊稱為大禹,或因其族源與西方九州之戎有關而被稱為戎禹外,僅稱“伯”,而不稱“後”。夏王朝是以啟從益手中奪取瞭首領的職位並確立傳子制而開始的,禹不是夏王王朝的君後。

(宋)馬麟作夏禹王像

  古代文獻中多見禹治水的故事。相傳帝堯時洪水滔天,用鯀治水九年不成。攝政後,殛鯀舉禹,禹在益、稷協助下,一邊根據地形用堙塞或疏導的方法治水,一邊開發利用山林沼澤、發展農業生產,終於使得民有所食、萬國為治、四海會同,他興利除害,形勞天下的功績得到瞭天帝的嘉獎,在人世間更被久久傳頌。

  大禹治水的故事見於《尚書》、《詩經》、《國語》、《左傳》和不少周秦諸子,古史辨派曾梳理相關文獻記載,認為《詩經》、《尚書》中的禹是古代開天辟地的大神,春秋文獻才出現他敷土治水的故事,戰國文獻中,禹被崇奉為灶神,編造瞭他辛苦治水13年三過傢門而不入的事跡,從而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

  然而,20世紀初發現瞭西周中期偏後的燹公盨,銘文中已記述瞭大禹治水的故事,為《呂氏春秋》說禹之“功績銘乎金石,著於盤盂”提供實證,所述基本要點也與傳世文獻相合。說明文獻記載雖然加上瞭後人的理解和詮釋,卻來源於口耳相傳,而不是春秋以後人的編造。尤其是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在夏文化之前的龍山文化時代,中華大地的各個歷史文化區確實加強瞭聯系,出現瞭文明因素的聚合,而且在一些地方也發現有洪水和災變的跡象。

  相傳禹受舜禪位成為部落聯合體的首領人物,或謂稱為諸小邦的共主,《國語·魯語》說“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透露出這時已不再有平等的聯合瞭,共主的權力已經凌駕於諸小邦首領之上。傳說禹同樣依禪讓的原則選擇瞭繼任者,禪位於益,但禹子啟僭取瞭首領職位,建立瞭夏王朝。

  總之,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瞭真實歷史的影子,禹首先是一支古族的傑出的代表人物,這支古族後來建立瞭夏王朝。禹因有功於民,死後被神化,配饗於帝。禹不僅是夏人的宗神,隨著各古族以及部族集團的融合,這位抗禦洪水的代表人物在歷史上世代受到敬重。直到近代,不少地方都立有禹廟,在浙江紹興還有傳說的大禹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