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蛙科一屬。因常在下雨前後大聲鳴叫得名。有300餘種。分佈幾乎遍佈全球,以北美、中美、大安的列斯群島、撒哈拉以北的非洲較多,歐洲和亞洲的物種少,東南亞熱帶區闕如。中國有8種和5個亞種,主要分佈於東部地區,除山東、山西、寧夏、青海、新疆、西藏外,各省區均有分佈。中國的雨蛙體形較小,雄蛙體長35毫米、雌蛙40毫米左右。其背面皮膚光滑,呈鮮綠色;吻部圓而高,瞳孔橫橢圓形;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盤,其邊緣有溝;趾間有蹼。體腹面多為黃白色;具顆粒狀疣粒。

  多生活在林緣灌叢、蘆葦、高稈農作物上,或在塘邊、稻田及其附近的雜草叢中。白天常匍匐在葉片上,黃昏或黎明時活動頻繁,以蝽象、金龜子、葉甲蟲、象鼻蟲、蟻類或其他小動物為食。3月下旬至4月出蟄,繁殖季節在4~6月,卵群產在靜水域內植物枝中間,數十粒或數百粒為群,動物極具色素。蝌蚪全長30毫米左右,兩口角及下唇具乳突,尾鰭高而薄,上尾鰭多起於體背中部;在靜水中生活3個月左右即變態成幼蛙,並登陸營陸棲生活。

圖1 白斑雨蛙

圖2 地中海雨蛙

  中南美的雨蛙形態、生態和產卵習性多樣化,有的頭部皮膚骨質化可防禦幹旱;有的在葉腋處或樹葉上產卵,卵群被葉片包裹著;有的在池塘內築泥窩後產卵;在繁殖季節時有的雌蛙背面皮膚形成“育兒”場所,即皮膚褶疊成囊袋狀,胚胎在袋內發育;有的背面皮膚形成淺碟狀,卵群盛於其碟內。雨蛙的卵粒數量多少,其孵化期,蝌蚪的形態和生態,皆因屬、種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