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民族主義政黨。前身為1911年由以爪哇花裙業商人為主的商業資產階級在梭羅建立的“伊斯蘭商業聯盟”。該組織主張維護印尼民族工商業者的利益。1912年改組為伊斯蘭聯盟,由著名的貴族知識份子奧馬爾·賽義德·佐克羅阿米諾托(1883~1934)任主席。聯盟提出致力於加強穆斯林之間的和睦相處和互相幫助,促進農業、商業、衛生、教育業的發展,並吸收工農參加。作為印尼第一個民族主義政黨組織,其宗旨並並非爭取獨立,而是在保持荷蘭宗主權的情況下建立印尼自治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聯盟發展為印尼最大的群眾團體,具有激進思想的知識分子也加入聯盟。隨著共產黨人的入盟,聯盟成為具有統一陣線性質的群眾性政治組織。1919年盟員達250萬人。此時內部形成兩大派別:一派主張采取和平方法,通過國民議會立法逐步實現民族自治;以共產黨人為主的另一派則主張抵制議會,以革命手段爭取民族獨立。圍繞領導權問題,雙方展開尖銳的鬥爭。1921年10月,在聯盟的第六次代表大會上,宗教民族主義者操縱會議通過禁止盟員跨黨決議。共產黨人及其影響下的盟員被迫退出聯盟,另組紅色伊斯蘭聯盟。因內部分裂,聯盟力量大為削弱。1923年聯盟按政黨組織結構進行改組,1930年易名為伊斯蘭聯盟黨。進入20世紀30年代,由於印尼民族黨的興起和聯盟內部派系鬥爭,伊斯蘭聯盟黨已喪失在群眾中的政治影響。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日本占領印尼,伊斯蘭聯盟黨和印尼其他政黨一起被迫停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