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國時期軍事理論傢。字耿光。雲南大理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入保定北洋軍官學堂。清宣統三年(1911)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13年畢業回國後任黔軍團長、旅長和重慶衛戍司令等職。1915年參加護國戰爭,任護國軍挺進軍參謀長兼第1縱隊司令,轉戰川東,屢建戰功。1920年入日本陸軍大學深造。1924年回國任國民軍第3軍參謀長。北伐戰爭期間,任國民革命軍第17師師長、暫編第6軍(後改稱第18軍)軍長等職。1928年3月任國民黨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辦公廳主任。4月任第一集團軍總參謀長,參加第二期北伐。1929年1月任憲兵學校校長,旋任洛陽行營主任,隨蔣介石參加蔣唐(生智)之戰。1930年5月被蔣任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參加蔣馮閻戰爭。1931年12月任陸軍大學校長。1933年2月任第8軍團司令官,指揮所部參加長城抗戰。9月赴德、法、英、蘇等國考察軍事。1934年回國後任參謀本部參謀次長,旋兼陸軍大學教育長,努力從事軍事理論研究,撰寫和修改瞭《歐洲各國軍事考察報告》、《戰爭抉要》、《總司令學》等,其內容涉及作戰指揮、軍事教育和建設現代國防諸方面。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負責組織蘇聯援華抗日物資運輸工作。10月由陸軍中將加上將銜。1938年任駐蘇聯特命全權大使。1940年被免職後,又系統地研究國防問題,著有《國防新論》、《軍事與國防》等,對現代戰爭特點、現代國防建設形式與內容提出許多新的見解。1945年10月與譚平山王昆侖等人為反對蔣介石內戰政策,推動國民黨內部民主運動,在重慶組織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其後派人到貴州、雲南等地策動反蔣的國民黨軍將領起義。1949年9月應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邀請,繞道前往北平(今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由昆明途經香港時被國民黨特務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