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漢隨葬陶俑。楊傢灣村位於陝西省鹹陽市東約20千米。1965年在這裏西漢文景(前180~前141)時期高級將領墓葬的10個位於前邊的6個坑內,出土騎馬俑583件。馬俑有大小兩種,人俑則大小相同。大騎馬俑通高68釐米,小的50釐米。馬的毛色有黑、紅、紫、白4種,身上彩繪鞍韉及轡頭等。騎馬俑著紅、白、綠、紫等彩繪服飾,有的披黑色鎧甲。馬的姿態生動,有的靜立,有的昂首嘶鳴。騎馬俑作握韁和舉兵器狀。其塑制方法為模制與捏塑、彩繪結合。騎馬俑及馬尾是分作的,可隨意意裝置。另4個坑埋置武士俑和舞樂俑兩類立俑。大的高48.5厘米,小的高44.5厘米。一般右手半舉握空拳,可能原握持兵器或盾牌,有的拳中尚殘存鐵棍,左手握拳下垂。多數為武士,其他則作跳舞、奏樂、指揮等不同姿態。服飾有紅、黃、綠、白等色。武士俑身披各式黑色鎧甲,甲片及連綴情況描繪得真實具體。有的背上還有一方形小箭囊。頭部有的用頭巾包起,以帶結系於頦下,有的頭後作圓發髻。腰均系帶,足穿草履或方口短腰鞋。4個坑出土步兵俑1 800多件,舞樂雜役俑100餘件。漢代重要將領死後,朝廷常給予隆重禮遇,用軍陣送葬。這批俑群正是模擬送葬的軍陣,數量眾多,陣容嚴整,形成強大的總體氣勢。俑身上的彩繪保存完好,可據以考知漢初的軍隊服制。

楊傢灣陶俑中的騎馬俑(咸陽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