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機體組織對致病因數損傷作用所產生的防禦性反應。炎癥局部常表現為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同時常伴有全身性表現如發熱、血白細胞增多、全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增生,出現局部淋巴結腫大和脾腫大等。

  原因 有以下幾方面:

  物理性因數 如機械性損傷,過熱或過冷,紫外線以及電離、放射等。

  化學性因子 無機物如強酸強堿或有機物,包括各種細菌毒素,組織壞死後生成的分解產物,異常堆積於體內的代謝產物如尿素、尿酸等。

  生物性因子 最多見,也最重要,如細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蟲等。

  免疫因子 如抗原–抗體復合物、含有抗原物質的致敏淋巴細胞或吸入的有機粉塵等。

  病理變化 有以下三種:

  滲出 在炎癥介質的作用下,首先局部細動脈反射性痙攣,很快就發生擴張充血。隨著組織損害的加劇,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漿成分滲出到血管外。

  變質 致炎因子引起的局部損傷性病變。

  增生 炎癥時局部細胞的再生和增殖,是致炎因子和組織分解產物的刺激引起的,有防禦及修復意義。

  分類 有以下幾種。

  按病程分,有如下兩種:①急性炎癥。急性炎癥過程一般持續較短(數日到1個月),起病急,癥狀明顯,局部病變以滲出性改變為主,經及時而適當的治療後,急性炎癥常可迅速痊愈。部分急性炎癥可遷延不愈,轉變成慢性炎癥。②慢性炎癥。炎癥持續時間較長(數月至數年),癥狀緩和。病理上是以增生性病變為主,變質及滲出過程相對較輕。慢性炎癥可因急性炎癥未能及時治療,遷延發展而來;致病因子毒性低時,幾乎一開始即可引起慢性炎癥,這見於結核菌、真菌、梅毒螺旋菌等感染時,亦見於致病因子為有害的無機物質(如矽)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橋本氏甲狀腺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按基本病理分,有以下三種:①變質性炎癥。炎癥病變以組織細胞變性、壞死為主,滲出與增生性病變相對較輕。多呈急性過程,多因重癥感染或中毒引起,常出現器官功能的明顯障礙,如暴發型病毒性肝炎。②滲出性炎癥。以滲出病變為主。又可按滲出物的主要成分不同分為以下幾種:ⓐ漿液性炎癥。由於小血管損傷輕微,血管通透性僅輕度增高,故滲出物以血液中液體成分為主,細胞滲出少。ⓑ纖維蛋白性炎癥。滲出物以纖維蛋白為主,也含有一定量的以嗜中性白細胞為主的細胞成分。纖維蛋白性炎癥的臨床例子較多,如白喉、細菌性痢疾、大葉肺炎的早期、尿毒癥時的心包炎、偽膜性腸炎等。ⓒ化膿性炎癥。常見於化膿性細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等的感染。嗜中性白細胞為主的細胞大量滲出到小血管外,常有明顯的組織壞死,嗜中性白細胞產生的蛋白質水解酶液化壞死組織形成膿液,內含大量白細胞(這時稱為膿細胞),溶解的壞死組織及滲出液中,常含致病菌。化膿性炎癥主要有膿腫、蜂窩組織炎兩種類型。ⓓ出血性炎癥。常發生於病原體毒性過強,小血管遭嚴重損害時,如炭疽桿菌感染、流行性出血熱以及腦膜炎球菌、立克次氏體感染時。這時滲出物中以紅細胞為主。是最嚴重的一種炎癥表現。③增生性炎癥。是以增生為主的炎癥,往往也伴有較輕程度的滲出和變質;多見於慢性炎癥(如風濕病)。肉芽腫也是一種特殊的慢性增生性炎癥。

  作用 炎癥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機體對致炎因子的損傷所產生的防禦反應。通過炎癥的充血與滲出,使組織獲得更多的營養和抗體等,可中和毒素,消滅致炎因子(如病原微生物),清除異物和組織碎屑。炎癥的增生有助於組織的修復。同時,全身性反應的發熱可以促使機體代謝增強,血中白細胞增多,單核細胞吞噬功能加強,抗體生成增多等。但若炎癥反應過於強烈,會給人體造成危害,如胸腔滲出液太多,可妨礙肺、心活動,此時可穿刺抽出過多的胸水。滲出物中纖維蛋白過多,機化後形成粘連,纖維組織增生過重,可形成過多的瘢痕組織,此時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以減輕炎癥的滲出及增生作用。在老人、幼兒或機體抵抗力很低的患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體內損傷過程占優勢,則炎癥可向周圍和全身擴散,此時應提高機體的抵抗力,使用強有力的抗生素、采取輸血、輸液、給氧、解毒,支持各重要臟器的功能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