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傢。生於山東蓬萊,卒於北京。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北京大學理科研究所地質學部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地質學院副教授、煤田地質教研室主任,武漢地質學院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煤炭學會理事、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煤田地質學界的學術帶頭人之一。1952年創辦瞭中國第一個煤田地質及勘探專業,培養瞭近千名高級專業人才。主編專著5部,發表論文40餘篇。數次主編和撰寫《煤田地質學》》,與人共同主編的《中國煤田地質學》獲國傢教委高校優秀教材特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和煤炭部一等獎。主編的《中國煤變質作用》獲地礦部科技成果一等獎,書中提出瞭中國煤的多階段變質演化與多熱源疊加變質作用的觀點,合理地解釋瞭中國部分煤級偏高的原因,闡明瞭中國不同煤級的煤呈帶狀分佈的規律,成功地預測到瞭煉焦用煤;認為經受區域巖漿熱變質作用的煤層中潔凈能源煤層氣的含量增加、滲透率得到改善,同時建議在幾個緯向構造帶內和北東向、北北東向構造帶內尋找煤層氣富集的高滲區,已在幾個煤田得到驗證;關於煤級和有機質成熟度的研究成果還用於石油和天然氣地質及勘探領域和沉積盆地分析。曾獲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及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