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凱恩斯主義的一個經濟學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西方經濟學界長期居於正統地位。

薩繆爾森《經濟學》 中譯本封面

  1936年,J.M.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企圖解釋資本主主義長期蕭條現象,並提出解決的對策,為國傢幹預經濟生活的政策提供瞭理論依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P.A.薩繆爾森為代表的經濟學傢把傳統的古典經濟學作為研究個量問題的微觀經濟學,宣稱其以充分就業為分析前提,把凱恩斯主義稱為考察總量問題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它著重研究各種不同就業量的情況,因而兩種理論是相輔相成的,可以把兩種理論綜合成一個理論體系,而自由放任和國傢幹預不過代表同一理論體系所涉及的兩種不同情況,這就形成新古典綜合派。其主要代表人物還有R.M.索洛、J.托賓、A.奧肯、J.R.希克斯、J.E.米德等。新古典綜合派用IS-LM分析(IS代表投資與儲蓄相等的一條曲線,LM代表貨幣供求相等的一條曲線,在工資和價格不變條件下,兩曲線的交點代表均衡的就業量,在不同價格下產生的許多交點形成社會總量需求曲線)作為總量需求曲線的基礎;在工資下降具有“剛性”的假設條件下,根據古典的勞動工資理論得出凱恩斯主義的總量供給曲線;認為傳統的充分就業和凱恩斯所說的不充分就業不過是新古典綜合派就業論的特例。運用菲利普斯曲線說明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的關系,認為增加就業就必須以加劇通貨膨脹為代價,要想減輕通貨膨脹,必須壓低就業率;提出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從而論證瞭國傢如何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盡管新古典綜合派的理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長期居於正統地位,但20世紀70年代西方社會出現的“滯脹”現象使其統治地位嚴重動搖。理論的困難和政策的無能引起其他學派的攻擊和責難,尤以新劍橋學派、貨幣主義和合理預期學派的打擊為甚。在這種局面下,新古典綜合派的一部分學者已在修改他們的理論,將預期納入他們的體系之中。但目前尚無完全取代新古典綜合派而支配西方經濟學的學派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