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歐洲哲學中關於科學的認識理論和方法的重要著作。英國哲學傢F.培根著。於1620年出版,是培根未完成的巨著《偉大的復興》6個部分中的第2部分,是這部書已完成部分的主體。後人出版瞭單行本。

  《新工具論》的宗旨是要“給人類的理智開闢一條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道路”,“以便人的心靈能夠在事物的本性上行使它所固有的權威”。書中批判瞭經院哲學的觀點,指出它脫離自然,脫離實際,於人生毫無補益。強調“人是自然的僕仆役和解釋者”;人要征服自然,“要指揮自然就要服從自然”。要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並利用它服務於人類,就必須排除各種成見、偏見和阻礙人們獲得真理的虛妄心理、觀念。因此,書中提出瞭著名的“四假相說”;闡明瞭“知識就是存在的影像”,“一切自然的知識都應當求助於感官”的唯物主義命題,並提出瞭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思想。

  《新工具論》批判瞭舊的邏輯方法,認為這種三段論的演繹方法不能幫助人探求真理;隻求在爭辯中制勝對方,而不求在行動中征服自然。為此,培根在書中提出並全面、詳細地闡明瞭他的新邏輯方法,即歸納法,並把他關於這種方法的論述稱為“新工具”,以示有別於亞裡士多德以演繹邏輯為主的《工具篇》。他強調要獲得真理,就必須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大量收集材料,然後用具有表、差異表、程度表的“三表法”,整理已獲得的感性材料,即通過分析、比較、排除,把非本質的東西加以淘汰,最後獲得本質的認識。同時,歸納概括必須循序地逐步實現,不能任憑理性的跳躍。

  《新工具論》是近代有重大影響的邏輯哲學著作,它奠定瞭近代歸納邏輯的基礎。它闡明的經驗認識原則,開近代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先河。它的分析方法為近代實驗科學開辟瞭道路,但也帶來瞭形而上學思維方法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