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世紀20年代初出現的一個文學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但1920年爆發的經濟危機,1923年發生的關東大地震,又給日本社會生活造成瞭嚴重的影響,整個社會蔓延著虛無、絕望的思想和西方頹廢、享樂的風氣。1924年,橫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與一、今東光、片岡鐵兵、十一谷義三郎、佐佐木茂索、石浜金作和菅忠雄等14名年輕作傢,在作傢菊池寬的支持下,以《文藝春秋》為後盾創辦瞭同人雜誌《文藝時代》。“新感覺派”文學運動由此而生。該派作傢傢富於新意的外在目的在於否定盛極一時的自然主義文學,進行文學觀念與方法的革新,進而創立新興的“都市文學”。同時,他們反對無產階級文學過分強烈的政治觀念性。“新感覺派”的基本特點是註重新的文學表現,作為日本現代主義文學的濫觴,它並不拘泥於西方某一特定的先鋒藝術派別,而是吸收瞭未來派、立體派、表現派、達達主義、象征派和結構派等多種先鋒派文藝思潮的要素。而輕視傳統、否定靜觀式藝術的行動主義藝術和源於自我解體的虛無主義,也都成為“新感覺派”文學成立的要因之一。

  評論傢千葉龜雄1924年11月在《世紀》雜志刊文《新感覺派的誕生》,指出“文藝時代”派遠比以往的任何感覺藝術都要新穎。他詳盡地闡釋瞭所謂“新感覺派”文學的種種特征:語匯清新,潑辣的樣式,感覺上醇化出異常敏感的官能享受;以瞬間感覺的微小暗示和象征,完成現實的表現且窺探內在人生的存在和意義;尊重藝術的必然性,在新的感覺中發現新的語匯、詩性與節奏;作傢的神經感覺具有病態的敏感與頹廢性,同時具有知性要素;容易淪為失去生命力的一種遊戲;等等。當然,《文藝時代》結社之初,並未明確意識到千葉龜雄列出的這些特色。他們隻是一批資質、傾向各不相同的青年作傢,其共同宣言是創立“新的生活與新的文藝”。

  “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傢是橫光利一。橫光利一的早期代表作有《太陽》(1923)、《蠅》(1923)、《頭與腹》(1924)等,其中刊於《文藝時代》創刊號的《頭與腹》,開篇名句被稱作“新感覺派文學的代表性文體”。作為該派文學代表作品的尚有川端康成的《淺草的少男少女》、今東光的《瘦削的新娘子》、中河與一的《冰冷的舞場》、片岡鐵兵的《鬼魂船》和佐佐木茂索的《困惑的人們》等。這些作品的主要特色是通過瞬間的感覺,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表現人的生存價值和存在意義;他們依據主觀感覺把握外部世界,運用想象構成新的現實,然後通過新奇的文體和辭藻加以表達。該派文學的特征也在大量使用感性的表達方式,描繪人物纖細的生活感情與心理活動。作為共同的趨向,除前述主要特征外,“新感覺派”作傢還普遍厭棄“私小說”表現中的固定化自我。他們強調感覺具有的生活意義和內在性。雖然在創作方面,橫光利一標榜瞭該派文學的風格與趨向,但所謂統一的文體並未確立,例如川端康成就將自己冷徹、孤獨的生命感覺編織在王朝文學的詠嘆之中,從而創立瞭一種特異的感覺世界。另外中河與一、今東光、片岡鐵兵等也在創作中大量地運用獨自的擬人和譬喻手法,打破瞭以往的自然主義文體,表現出近代生活賦予的豐富感覺與印象。

  “新感覺派”作傢的另一共同志向,是修復業已解體的人性,而他們的根本矛盾在於感覺世界的益趨解體。“新感覺派”在1925~1926年間發展到頂峰,後因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蓬勃興起,片岡鐵兵、今東光、鈴木彥次郎等轉向左翼文學,橫光利一、川端康成傾向新心理主義,中河與一等主張形式主義,《文藝時代》亦於1927年4月停刊,短暫的“新感覺派”文學活動遂告終結。該派文學的史學意義,在於吸收瞭西方先鋒派藝術的前衛精神,將近代日本人的情緒與感情從傳統規范與常識的束縛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