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70年代開始形成並在同世紀90年代的馬歇爾經濟學中得以完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又稱新古典學派。這一流派始終堅持奉行經濟自由主義,但在其形成前期即所謂“邊際革命”時期,主要代表者強調從以往的總量或平均分析轉變為邊際分析,從勞動價值論、生產要素論或生產成本論轉變為邊際效用價值論,並以邊際生產力分配論取代古典派的分配論;在後期即馬歇爾經濟學中,又將上述各種理論和方法同古典派傳統相結合,構建瞭一個以供求均衡價值論為基礎的綜合體系。總總體來說,新古典經濟學是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下,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

  “邊際革命”的第一代創始人(W.S.傑文斯、C.門格爾和L.瓦爾拉斯)和第二代主要代表者(F.von維塞爾、E.von龐巴維克和J.B.克拉克等),雖然確立瞭以強調需求和消費為特征的邊際主義原則在價值論和分配論中的地位,猛烈地沖擊瞭古典經濟學以強調供給和生產為特征的基本原理,但是這種極端的理論形式不可能完全替代古典經濟學,後來出現的馬歇爾經濟學體系才起到瞭這種作用。馬歇爾經濟學體系的基本特征是將新興的邊際主義經濟學原理與古典經濟學的傳統學說和方法加以綜合,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完成形式,它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支配瞭西方經濟學講壇。

  依照馬歇爾經濟學,價值即價格;商品價格是由商品的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的均衡決定的;供給價格決定於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邊際生產成本;需求價格決定於商品對需求者的邊際效用;至於國民收入的分配原理,實質上就是商品價值決定一般原理的具體化,也就是說,工資、利潤和利息是勞動、企業傢經營和資本這些要素的供求價格的均衡,而土地因為不是勞動產品,所以其價格隻決定於需求價格。馬歇爾還確立瞭以坐標圖表示上述原理的方法。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宣告瞭經濟自由主義的破產;以A.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的支配地位被凱恩斯(宏觀)經濟學所取代,但J.M.凱恩斯仍然承認馬歇爾經濟學在完全自由競爭條件下的適用性,而馬歇爾經濟學也確是後來所謂微觀經濟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