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註重效率的傳統行政學說進行反思後美國行政學界形成的強調實現公平的新的價值取向的理論及其在公共行政實踐中的運用。

  新公共行政思潮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明羅佈羅克會議是新公共行政學派形成的標誌性事件。新公共行政學派的基本觀點包括:①把實現公平作為公共行政新的目標和原理。傳統的行政理論研究怎樣用現有的資源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使之更有效益,研究怎樣花更少的財政支出來維持原有的公共服務水準,使之更節約成本。新公共行行政學進一步研究公共服務怎樣促進公平。它所關註的公平,具體指向少數民族和弱勢群體,改變對處境不利的少數民族和弱勢群體的制度性歧視,通過行政活動維護少數民族和弱勢群體的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文官有義務像改進管理那樣促進公平。②主張通過改革行政機構及其政務官、文官參與制定和執行政策的職權和方式來促進公平。③主張通過改革與行政機構相關的結構和組織來促進公平。

  新公共行政學派與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公共管理學派都旨在彌補傳統的行政理論的不足,通過改革公共部門,解決現實的公共行政問題,發展行政科學,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但前者側重調整公共部門的價值取向,改進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務,後者側重引進企業和市場的機制,改善公共服務。在美國,新公共行政學不是主流學派,但它指出並改進瞭美國公共行政理論的不足,在它的指導下進行的公共部門改革,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