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50年代至19世紀初風靡西歐的美術樣式。它力求恢復古典美術(主要指希臘美術和羅馬美術)的傳統,追求古典式的寧靜凝重和考古式的精確,受理性主義美學的支持,大量採用古代題材。與衰落的巴羅克美術、洛可哥藝術風格相對,它代表著借復古以開今的潮流,並標誌瞭一種新的美學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與啟蒙運動和理性時代相適應的美術樣式。

安格爾的《大宮女》(1814)

  西方對於古典美術的關心早在18世紀初就已出現,特別是一些意大利文化遺址,如龐貝古城被發掘(1748)後,美術傢對古典美術非常向往,常去希臘、小亞細亞考察旅行,從而使新古典主義獲得發展。在美學上,德國美學傢J.J.溫克爾曼的《關於在繪畫和雕刻中模仿希臘作品的一些意見》(1755)、意大利美術傢G.B.皮拉內西的《關於羅馬人的豪奢和建築》(1761),對新古典主義產生瞭決定性影響。19世紀,拿破侖對羅馬帝國的向往更促進瞭這一傾向。新古典主義的代表性藝術傢中,建築師有英國的R.亞當W.錢伯斯,法國的J.-G.蘇夫洛,德國的K.F.申克爾;雕塑傢有法國的J.-A.烏東,意大利的A.卡諾瓦;畫傢有德國的A.R.門斯,英國的B.韋斯特,法國的J.-M.維安。新古典主義至維安的弟子J.-L.大衛及大衛的學生J.-A.-D.安格爾取得優秀的成就,並達到高峰。

  新古典主義被19世紀的學院派視為典范,長期成為正統。但對遠古和異國的熱烈憧憬和官能性的傾向,也使它成為浪漫主義美術的先驅。在斯托拉時代的德國一度也流行“新古典主義藝術”這一概念,但內涵不同。在埃及美術、現代建築和日本現代美術中,也常借用這一名稱指某種追慕古典的美術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