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術語。心齋,道教靜功中的最高層次。語出《莊子·人間世》:“若一志,無聽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故又稱為“莊子心齋法”、“莊子聽息法”,實指一種煉心(意念控制法)方式,宗旨是摒除欲念,斷絕思慮,專志於道。

  坐忘,道教心法中物我兩忘的境地。源自《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形去知,同於大通,是謂坐忘。”郭象註:“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跡,又忘其所跡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即指道教靜定修煉功夫。唐司馬承禎著《坐忘論》、《坐忘樞翼》,闡述坐忘達到的最高狀態是“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念俱遣”。這種“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虛靜,正蘊孕著大智慧的產生。心齋坐忘思想,對北宋理學傢周敦頤主靜說的形成有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