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振動氣鳴樂器。廣泛用於交響樂隊、管樂隊、輕音樂隊和爵士樂隊中的高音銅管樂器。除作為和聲襯托以加強樂隊的氣勢和音量外,也擔任獨奏。它既能吹奏輝煌壯麗的樂句,也能演奏抒情優美的曲調。

  形制及性能 管身為銅制,長129釐米,約2/3為圓柱形,1/3為圓錐形,號嘴杯形,下端為喇叭口。

  最常用的小號為BB調,屬移調樂器,記譜比實音高一全音。音域Df~f3,分4個音區:低音區為Df~Df1,音色豐厚堅實;中音區為g1g2,音色優美壯麗;高音區Dg2c3,音色嘹亮輝煌;最高音區Dc3f3,高亢銳利。一般獨奏及管弦樂常用音域為Df~c3。各國還流行一種C調小號,非移調樂器,實音記譜。還有一種BB調八度小號,音高較常用的BB調小號高八度。R.瓦格納在歌劇《尼伯龍根指環》中曾用過低音小號,音高比小號低八度。由於音色不如長號已廢棄。近來尚出現一種新的小號–短號,既具有近乎小號的音色,又兼有易於吹奏的優點。

  

演奏 演奏小號的姿勢站、坐皆可,左手持號,右手按鍵。號嘴在嘴唇正中,小號發音是以唇代簧,借繃緊的雙唇振動發音,口型以嘴角稍向兩邊拉開,呈微笑姿勢為最佳。呼吸采用 腹式呼吸法(亦稱 橫膈膜式呼吸法),強奏時用胸腹式呼吸。近年出現 循環呼吸法,能連續不斷地吹奏。小號的音色以清晰嘹亮為主,音色變化靠口形和呼吸的有機配合,有時可加用各種弱音器以改變音色。弱音器種類繁多,有紗錠形、梨形以及爵士樂隊用的“哇哇”弱音器、雙層弱音器和銅盆帽式弱音器等。在演奏技巧上尚有用滑奏即將閥鍵按下一半,一面逐漸開放,一面運用口型及氣息逐漸向上或向下滑奏。現代先鋒派音樂還同時運用哼唱和吹奏,奏成雙音,以及根據聲學原理的“加音”、“減音”奏成和弦音。

  歷史沿革 最初以獸角、海螺等作號,供傳訊、祭祀、驅鬼、治病等用。為能吹出兩個以上的泛音,將管身加長。隨著工藝的改進,以金屬管代之。先為直筒式,後因演奏需要將管身進一步加長,能奏出更多的泛音。號管加長,演奏和攜帶不便,於是將管身制成“S”形,最後彎曲成扁環形似軍號形狀,稱自然小號。此後,為能奏出半音階,曾作各種嘗試:有的在管身開孔,稱“康納多”;有的在管身與號嘴管連接處制成滑管,可自由伸縮以改變音高,稱“滑管小號”,J.S.巴赫在康塔塔中用過這種小號;後又出現和長號相似的滑管小號;有的在管身上臨時插上所需調的彎管,稱“接管小號”,還有一種在管壁上開孔的“鍵孔小號”,海頓及J.N.胡梅爾的小號協奏曲均為鍵孔小號而作。1788年C.克拉格特發明半音鍵小號,將D調和bE調的兩支號管用一活瓣(閥鍵的前身)連在一個號嘴管上,以便於轉調。最後於1815年由H.施特爾策爾F.佈呂默爾發明閥鍵,先制成兩閥鍵小號,後增加至3閥鍵,始能奏出完整的半音階。此後又經不斷改進,才使小號具有良好性能。

  曲目 G.F.亨德爾清唱劇《彌賽亞》中的《號筒將吹響》,用小號助奏男低音獨唱的詠嘆調,是小號結合人聲的罕有曲例。德國作曲傢J.E.阿爾滕堡作有《七支小號和定音鼓協奏曲》和2~8支的小號重奏曲,並有一部有關小號的論著。J.-B.阿爾邦著有《小號或短號教程》,為各國音樂學院普遍采用的教本。蘇聯作曲傢格季克於1933年所作《小號協奏曲》,體現瞭古典藝術傳統,表現出高度的藝術技巧。阿魯秋年的《A大調小號協奏曲》,曲調優美、色彩豐富,具有亞美尼亞的音樂特征。此外,D.D.肖斯塔科維奇、P.欣德米特、A.威廉斯等,都譜有小號獨奏、重奏、協奏等作品。中國的小號樂曲有朱起東編的《小號獨奏曲選》、獨奏曲《帕米爾的春天》,教材有夏之秋編著的《小號獨奏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