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專用於防治小兒某些病證的推拿方法。又稱小兒按摩。因其不僅在手法和手法運用方面與成人不同,而且有很多特定的穴位,故自成體系。

  簡史 先秦時期《五十二病方·嬰兒瘛》最早記載瞭用推拿治療小兒疾病。晉代葛洪創捏脊療法。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首次提出把膏摩列為小兒保健方法。明清時期,小兒推拿得到空前發展,並形成瞭獨特的小兒推拿體系,除在在民間廣為流傳外,也為專業兒科醫生所采用,並有大量小兒推拿專著問世。明代《保嬰神術·按摩經》附於《針灸大成》卷末,是現存最早的推拿專著和小兒推拿專著,首創小兒推拿八法“掐、揉、按、摩、推、運、搓、搖”及30多種復式手法和40多種手法特定穴。另有明代龔天林《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周子蒿《小兒推拿秘訣》。這三種書詳述小兒推拿穴位、手法、證治,基本奠定瞭小兒推拿體系。清代熊應雄的《小兒推拿廣意》內容詳盡,有方有法,診斷重望、聞,結合主病介紹穴位,並有手法圖解,是當時最完備的小兒推拿專著。近幾十年來,小兒推拿在適應病證及手法采用上,均得到瞭進一步的發展。

  特點 小兒推拿是由小兒生理、病理特點來決定的。小兒臟腑柔弱、血氣未充、經脈未盛、精氣不足,故中醫有“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之說。小兒發育迅速、生長快、需求量大,則常見“陰之不足,陽之有餘”,有“純陽之體”一說。陽為熱,故發病多易化熱。小兒機體脆弱,抗病能力弱,且冷暖不能自調,飲食不知自節,故臨床上以肺、脾二臟易於受病,寒熱虛實轉化快。但小兒活力充沛,組織再生和修補力強,病因單純,所以治療及時,亦可較快恢復。臨床上小兒以外感、內傷飲食多見,故治療以解表清熱,消食化滯為主,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兼顧脾胃。治療手法以輕快柔和,平穩著實為總的要求。操作時,手法宜輕,選經取穴不僅要準,還有一些不同於成人的特定穴位。在具體運用時,常把特定手法和穴位結合使用,以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如推患兒五指指腹的推五經(脾、肝、心、肺、腎經),以調整五臟功能;推前臂橈側的推三關,推尺側的推六腑,用以解表或退熱;由下而上推尾骶部的推上七節,以止瀉等。同時在手法操作時,常用一些介質,如薑汁、蔥薑水、滑石粉、雞蛋清等,以起潤滑、增效和護膚的作用。

  適應證 小兒推拿的適應范圍除不能推拿瘡瘍、外傷部位以及急性病危重期不宜單獨使用外,其他各種病癥都可采用。特別對高燒昏迷、服藥困難的患兒,運用推拿療法配合其他治療更為適宜。常用推拿治療的病癥有嬰兒腹瀉、嘔吐、腹痛、疳積、便秘、脫肛、腸套疊、感冒發熱、咳嗽、哮喘、百日咳、驚風、遺尿、小兒肌性斜頸、佝僂病、夜啼、小兒麻痹後遺癥等。此外,還可用於小兒保健。

  手法 小兒推拿手法種類較多,不少手法和成人相似,有些雖然名稱相同,但具體操作上卻不一樣。如小兒推拿手法經常和具體穴位結合成具有某一功能的固定形式;施術宜輕柔,較強刺激手法如掐、拿、捏等,不僅要放在最後施用,還應掌握刺激程度,以免手法過重,使小兒哭鬧,影響操作治療。小兒推、揉、按、摩、掐、捏、運幾種基本手法如下:①推法。在小兒推拿中主要采用指推法,以指著力於治療部位,依一定方向推動。施術時宜用介質,推動時要有節奏,頻率約每分鐘200~300次,用力宜柔和均勻,始終如一。臨床常用的指推法有直推法(圖1)、旋推法和合、分推法(圖2)。直推法是以拇指橈側或指腹,或食中二指指腹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旋推法是用拇指指腹在穴位上作順時針方向旋轉推動。合、分推法是用兩手拇指橈側或指腹或食中二指指腹,自經穴向兩旁分向推動或作“∧”形推動,稱分推法,又稱分法;如從經穴兩端向中間推動,稱合推法,又稱合法。推法有行氣活血、補虛益損、驅邪散風等功效。在經穴上推動方向與補瀉有關,一般直推多瀉,旋推多補;直推迎經氣為瀉,隨經氣為補;分推行氣消積,合推益氣養血。②揉法。以手置於經穴上,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施術用力輕柔均勻,手始終不離接觸的皮膚,使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的揉動而滑動,切勿在皮膚上摩擦,頻率約每分鐘200~300次。揉法又有指揉法(圖3)、魚際揉法和掌根揉法。指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指腹施術,適用於穴位或狹小的部位。魚際揉法是用大魚際旋揉,適宜較寬闊的部位,如四肢。掌根揉法是用手掌根部揉動,適宜寬闊厚軟部位,如腰腹、臂部等。揉法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活血散積等功能。③按法。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經穴上逐漸向下用力按壓。指按多用於四肢、腧穴,掌按多用於胸腹、經絡。臨床應用常與揉法配合使用,稱按揉法。按法與成人推拿無大差別,隻是按時用力宜小而輕。按法是以手代針的方法,功效與所取經穴關系密切。④摩法。以手掌或食、中、無名指指腹附著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關節及前臂帶動手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環形摩擦。指摩多用於頭面,掌摩多用於胸腹部。操作要輕柔,使手在皮膚上運動,速度均勻協調,壓力大小適當,頻率約每分鐘120~160次,摩後局部皮膚發熱。摩法有宣通散結、溫中祛寒等功效。⑤掐法。用指甲重刺穴位的手法。是強刺激手法之一。掐時要逐漸用力,達深透為止,註意不要掐破皮膚,掐後輕揉局部,以緩解不適之感。臨床上常與揉法配合使用,稱掐揉法(圖4)。掐法有醒腦提神之功效,如昏迷用指掐人中穴。⑥捏法。以指捏提肌膚的手法。用力大小要適宜,捏拿太緊不僅患兒不能耐受,且不易向前捻動推進。提捏皮膚不宜太少,且不可擰轉。捻動向前需作直線前進,不可歪斜。臨床常用的捏法有三指捏、二指捏法。三指捏是用拇指橈側頂住皮膚,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二指捏是食指屈曲,用食指中節橈側頂住皮膚,拇指前按,兩指同時用力提捏皮膚,交替捻動向前(圖5)。捏法有健脾養胃、除積散結、行氣活血等功能。⑦運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環形推動(圖6)。運法宜輕不宜重,宜緩不宜急,要在體表旋繞摩擦推動,不帶動深層肌肉組織,頻率一般每分鐘80~120次為宜。運法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功能。

圖1 直推法

圖2 旋推法和合、分推法

圖3 指揉法

圖4 掐揉法

圖5 捏法

圖6 運法

  小兒推拿中其他手法,如滾、拿、搖、搓等均與成人推拿相同。

  特定穴位 小兒推拿特定穴位是古代醫傢在長期醫療實踐中,根據小兒的生理和病理特點總結出來的具有特異療效的推拿穴位。它與十四經(見奇經八脈)中的特定穴位不同,十四經特定穴位是根據穴位在經絡中部位和性能而命名的。小兒推拿特定穴位在體表呈點狀、面狀或線(帶)狀,分佈以手掌居多,即所謂“小兒百脈匯於兩掌”。這種分佈特點,給操作帶來方便。

  小兒推拿特定穴位中的某些穴位,雖與十四經穴有些穴位名稱相同,但部位和功效卻不一樣。如天柱穴,在十四經穴中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啞門穴旁約1.3寸;在小兒推拿特定穴位中卻在頸後發際正中至大椎穴,沿頸椎棘突形成的一條直線。一個是點,一個是線,形態、部位均不同,功效也就不同。

  註意事項 ①操作時要輕重適宜、用力均勻、選穴準確,一般不用強刺激。②掐、拿等強刺激的手法應放在最後進行。③一般每穴行300~500次,年齡小者30~50次。④操作時間:初生兒在3分鐘以內,6個月內用1~4分鐘,1歲以內用5分鐘,3歲以內兒童3~7分鐘。⑤進食後30分鐘左右施術,術畢30分鐘方可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