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孵雛鵝的急性致死性敗血癥。病原為小鵝瘟病毒,屬於小DNA病毒科。1956年由中國學者方定一等首先發現並定名。自1966年起在其他國傢出現鵝流感雛鵝腸炎鵝肝炎多莫科什氏病等不同名稱,所分離的病毒已證明具有相似的抗原性。

  常流行於15日齡前的雛鵝中,死亡率可達100%。病程隨年齡的增長而延延長,間或自愈。一月齡以上者較少發病。除鵝外,番鴨也有易感性。孵化坊常為雛群傳播疾病的疫源地。可能經由種蛋帶入病毒。每次大流行後在同一地區常隨之有一年以上的休止期,與母源抗體有關。潛伏期四五天,急性病程一二天。主要癥狀為厭食、委頓、拉稀、流鼻涕。如病程超過三天者剖檢時腸道可出現特有變化,即小腸黏膜有炎性滲出物,與脫落的黏膜表層凝結成纖維狀、片狀或長帶狀。凝固物常在小腸末端的狹窄處被阻,形成棗核狀栓塞,其表層為灰白色假膜,中心為褐色或棕黑色。

  從流行病學及腸道病變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須用易感的發育鵝胚分離病毒,用血清做中和試驗。在病群中註射抗血清即可制止發病。中國研制的鵝胚減毒疫苗和鴨胚化減毒疫苗有較好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