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一屬。隸於獸腳亞目馳龍科。小盜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朝陽地區的九佛堂組湖相沉積地層中,生活在距今約1.1億~1.2億年之間的早白堊世。個體很小,是已知恐龍當中個體最小的恐龍。滿嘴牙齒,但牙齒形態和典型的肉食性恐龍稍有差別,可能指示食性發生瞭變化;爪子尖銳彎曲,體短尾長。前肢形態相對始祖鳥而言更接近現代鳥類,發育一很大的胸骨和7對見於較進步鳥類中的鉤狀突,尾巴棍狀,非常僵硬。和疾走龍具有很近的親緣關係,都屬於獸腳亞目中的馳龍科。它的發現為鳥類飛行起源研究究提供瞭重要信息。盡管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得到瞭大量化石證據和系統學工作的支持,但是鳥類最早是如何開始飛行的卻是學術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問題。小盜龍渾身披著羽毛,一些羽毛羽軸兩側的羽片不對稱,這種結構一般被認為和飛行是相關的。最為奇特的是,這些恐龍不僅前肢羽化為翼,它們的後肢也羽化為翼。也就是說,這些恐龍有4個翅膀。這種形態還沒有在任何其他脊椎動物當中發現。科學傢們推測,恐龍的後肢翅膀可能是在飛行過程中起平衡作用,這對於早期飛行是非常重要的。小盜龍的發現表明鳥類的恐龍祖先具4個翅膀,很可能具有滑翔能力,這一發現為鳥類飛行起源於樹棲動物,經歷瞭一個滑翔階段的假說提供瞭關鍵性證據(圖1、圖2)。小盜龍屬包括顧氏小盜龍趙氏小盜龍兩個已發現的種。

圖1 顧氏小盜龍化石

圖2 顧氏小盜龍復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