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綱鞘翅目一科。統稱小蠹。全世界已知約6 000種,中國約有500餘種。是森林的重要害蟲。小型暗色,骨化強;外咽縫1根;觸角球桿狀,膝狀彎曲;脛節常具齒;跗節假4節型;為象甲總科中的高等類群。

  形態特徵 蟲體微小,體長1~9毫米,暗褐色。觸角折曲呈膝狀,末端3節膨大,構成錘狀部;外咽片消失,僅存1條外咽縫;無上唇;下顎須33節,節間僵直不能活動;足跗節5節,其中第4節甚小,成為假4節;翅脈簡化。無喙;足幹扁,足脛節外緣有齒,或足脛節末端有一向幹裡面彎曲的刺;有發達的幾丁質前胃。

松十二齒小蠹

  生活習性 終生潛伏於樹幹中,隻有新成蟲羽化後的短暫時間飛離樹身,在林中活動、覓食、交配,另築坑道入侵新寄主。中國北方小蠹多1年1代,高溫年份可出現2年3代或1年2代。北方小蠹多喜幹旱,因此,高溫少雨往往成為小蠹大量發生成災的原因,在針葉林區,這種現象比較明顯。小蠹大多是次期性害蟲,即隻在樹身衰弱或采伐以後才入侵樹冠、樹幹和樹根。生活於樹皮或材心內,為害隱蔽。繁殖力強,有些種類一經侵入樹身,繁殖量則不計其數。且終身潛伏樹身內部,故而為害時間長久而嚴重。中國南北林區每年均因小蠹為害而蒙受不同程度的損失。

  小蠹是社群性昆蟲,各穴的兩性比數和兩性分工均確定,性比因屬而異,有一雄一雌、一雄數雌和一雄多雌等類型;雌蟲修築母坑道,同時在坑側築卵龕依次前進產卵,雄蟲在侵入孔端頭守候或在交配室內部,排出坑道中的木屑和代謝廢物,並與雌蟲交配。小蠹的坑道有繁殖坑道和營養坑道兩種。繁殖坑道是由配偶成蟲組成的窩穴,其中包括母坑道(或稱卵坑道)、子坑道、蛹室、羽化孔、通氣孔等。母坑道有縱向、橫向或呈放射向的,有一條、數條或多條的,即單縱坑、復縱坑、單橫坑、復橫坑或星坑等。營養坑道為新成蟲羽化後因取食樹株幹皮造成的痕跡,特征不明顯。

  分類和演化 此科昆蟲按照食性可分為二大類:樹皮小蠹類(bark beetles)和食菌小蠹類(ambrosia beetles)。樹皮小蠹鉆蛀在樹皮與邊材之間,直接取食樹株組織;食菌小蠹鉆蛀木質部內部,坑道縱橫穿鑿在材心中,坑道周緣有真菌及其他微生物與之共生,食菌小蠹取食真菌及其他微生物的菌絲和孢子。樹皮小蠹對寄主的選擇比較嚴格,顯示寡食性。食菌小蠹對寄生植物的選擇不嚴格,能寄生多種植物,顯示多食性。小蠹兩種食性的分化是歷史演化的結果:寄生於裸子植物的較原始的小蠹類群均屬樹皮小蠹類;被子植物出現後,寄生其上的小蠹采用瞭一種新方式,即與真菌共生,通過真菌獲得消化纖維的能力,鉆入樹木材心,開辟瞭新的食物能源。從而大量繁殖。從齒小蠹亞科(Ipinae)可以看到:原始的屬,如星坑小蠹(Pityogenes)和齒小蠹,均寄生於針葉樹,取食樹皮。而高等的屬,如材小蠹(Xyleborus)和木小蠹(Trypodendron),主要為害闊葉樹,寄主種類很多,適應性強,成為有樹便鉆的重大害蟲,僅材小蠹一個屬的已知種已達1 500種(約占小蠹科總數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