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秦郡之一。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214)略定揚越,置桂林、南海、象郡。秦亡以後,趙佗創建南越國,三郡地入南越。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滅南越,置九郡。其中在今越南境內自北而南為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日南郡位於最南端,郡境北起今越南義靜省與廣平省交界處橫山,南到富安、慶和省間的大嶺。傳統說法認為,漢日南郡就是秦象郡,自漢至清末1 800年間,從來沒有人提出過懷疑,而漢日南郡在今越南中部,史載確實,並無不同說法。19世紀末越南人人武范啟、20世紀初法國人馬司帛洛、日本人佐伯義明先後對這一傳統說法提出異議,認為秦象郡在今廣西西部和貴州南部一帶,後來法國人鄂盧梭又力駁馬司帛洛之說。歸結起來,認為漢日南郡即秦象郡主要根據有:①《漢書·地理志》日南郡,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②《水經註·溫水》引應劭《地理風俗記》日南,故秦象郡,漢武帝元鼎六年開,日南郡治西卷縣。③《史記·秦始皇本紀》象郡下裴駰集解引韋昭說,今日南。④《晉書·地理志》日南郡盧容縣:象郡所居。⑤《水經註·溫水》引王隱《晉書地道記》:(日南)郡去盧容浦口二百裡,故秦象郡象林縣治也。⑥《溫水註》浦口有秦時象郡,墟域猶存。認為漢日南郡不是秦象郡的主要根據有:①《山海經·海內東經》沅水出象郡鐔城西,東註匯入下雋西,合洞庭中;鬱水出象郡,而西南註南海,入須陵東南。②《漢書·昭帝紀》元鳳五年(前76),罷象郡,分屬鬱林、牂柯。③《漢書·高祖紀》臣瓚註引《茂陵書》,象郡治臨塵,去長安萬七千五百裡;而沅水上源、鬱水和鐔城、鬱林、牂牁、臨塵都在今貴州、廣西一帶。

  漢日南郡是不是秦象郡,因為都有史料依據,研究者迄今沒有取得共識。從史料的量和可靠程度來衡量,漢日南郡即秦象郡的傳統說法稍占優勢。先秦時代,中國的政治中心長期在關中、洛陽,從今陜西、河南,經南陽盆地南下,沿漢水,渡長江,越過湘江和漓江分水嶺,進入嶺南,溯左江至越南濱海平原,或下西江至廣州,再渡海至越南中部,交通並不困難。早在戰國楚懷王時代,水路已可以達到今廣西北部。從文化上考察,今廣西、越南都有先秦時期的銅器發現,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廣西貴港南越時期墓等出土的文物證明,至少在南越的社會上層已普遍接受中原文化。當然分佈在今越南地區的甌駱族,情況可能有所不同。但不少史料表明,中原文化和越族文化的接觸源遠流長,秦和漢初隻是交流的強化。因此,秦朝強大的武力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為後盾的,漢代在今越南境設三郡二十餘縣,而今福建卻隻設一縣,可見當時中原王朝統治力量的地區差異和後世不同。所以,漢朝的日南郡就是秦象郡故地的傳統說法,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加以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