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小腸營養吸收功能受損所致糞便中營養物質過度丟失的一組綜合癥狀。患者因小腸吸收不良常以脂肪吸收障礙較為突出,可逐漸出現營養不良。多數患者腹瀉、糞便量多而富於油脂,故本綜合征也常稱為脂肪瀉。糞便脂肪排出量增多也被列為診斷本綜合征的一個重要指標。在中國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性疾病比較少見,繼發於其他疾病的小腸吸收不良則比較常見。

  臨床表現及病理生理> 主要有體重減輕、乏力、腹脹、腹瀉、貧血等。不同的病因引起本病者還有其特殊的癥候及其病理生理。常見如下。

  乳糜瀉 一種以小腸黏膜萎縮、吸收不良伴有明顯脂肪瀉和不能耐受麩質為特征的疾病。本病患者吃麥類食物可以誘發和加重病情。

  腸結核局限性腸炎 使小腸的正常黏膜遭受破壞,吸收面積減少,加以腸道炎癥使腸蠕動加速,小腸通過時間縮短,因此導致吸收功能降低。

  正常人的近端小腸內極少細菌或無菌。當胃大部切除或無胃酸分泌時,清除從口進入的細菌的能力減弱;患有腸道運動障礙疾病(如盲襻內瘺引起的短路,不完全腸梗阻,硬皮病等)時,腸內容物可能淤滯,細菌不能有效地消除。在這些情況下,小腸內的細菌繁殖可能過多,而引起腹瀉。

  小腸淋巴瘤 可發生小腸吸收功能障礙。與小腸黏膜損傷、小腸壁淋巴管阻塞和小腸局部狹窄伴有腸內容物淤滯和細菌過度生長等因素有關。

  實驗室檢查 常有以下方法。

  糞便脂肪測定 定性試驗是置少許糞便於載玻片上,用蘇丹Ⅲ乙醇溶液染色。中性脂肪呈紅色圓形小球,每低倍顯微鏡視野下超過6個則反映糞便內脂肪含量增多。此法雖然簡便,但敏感性低。定量測定糞便脂肪量是診斷脂肪瀉的準確方法。正常人在每日進食脂肪80~100克的膳食時,糞便脂肪排出量小於6克/24小時。

  其他試驗 ①左旋木糖吸收試驗。②14C–甘氨酸呼氣試驗。③維生素B12吸收試驗。④小腸黏膜活組織檢查。⑤胃腸道X射線檢查。⑥內鏡檢查等。對診斷發病的原因,都有一定的幫助。

  治療 針對病因,對癥處理,補充營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