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世紀印度教石窟。位於印度孟買東南約15千米的象島。島上現存編號洞窟5座。象島石窟通常指主窟,即第1窟,約開鑿於7世紀。

  第1窟系暗褐色砂巖雕造,平面近十字形,坐西朝東。除東向的正門外,西面和北面各開一門。主窟面闊、進深均為40.15米,窟中央雕出20根石柱,後端雕鑿一座平面方形的林伽殿。主窟東西兩側後來各開一附窟,內造林伽殿。附窟有庭院與主窟相連。主窟右壁及各門廊側壁均開龕造像,共9龕。內容表現印度教大神濕婆——宇宇宙活力化身的各個不同側面。最著名的是主窟右壁中央的濕婆三面巨像(見圖),又稱永恒的濕婆或大自在天像,高5.5米。濕婆三面分別象征宇宙創造、守護、毀滅的永恒變化。其中,中間一面頭戴寶冠,手托凈瓶,神情莊嚴肅穆,代表創造者;左側之面為男性,面目猙獰,手持毒蛇,呈恐怖相,代表破壞者;右側之面為女性,面帶笑容,手拈蓮花,恬靜優美,呈溫柔相,代表活力。這幅雕造精湛的浮雕達到高度的審美和諧,是印度中世紀宗教藝術的不朽傑作。濕婆三面像右側是“半女神”浮雕,象征宇宙對立兩極的合一;濕婆半男半女的造型,異常奇特而優美。北門廊側壁浮雕“舞蹈的濕婆”象征宇宙不息的運動,濕婆的動態極富節奏感。東門廊側壁浮雕的“濕婆和帕爾瓦蒂的婚禮”,展現濕婆創造生命的性愛本能,濕婆和帕爾瓦蒂的神態同樣溫雅嫵媚。此外,“濕婆承接恒河降凡”、“濕婆消滅黑暗之魔”、“羅婆那搖撼凱拉薩山”等浮雕,皆構圖奇妙,頗富戲劇性。

1號窟內的濕婆三面像

  1987年,象島石窟作為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