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作傢。生於沃拉–奧克熱斯卡地區的一個沒落貴族傢庭,卒於瑞士沃韋。早年全傢遷居華沙。中學畢業後,進入華沙中央學校(華沙大學前身)醫學系學習,一年後改學文學。1871年,沙俄政府將華沙中央學校改為華沙帝國大學,即將畢業的顯克維奇為瞭表示抗議,拒絕參加畢業考試,憤然離校。

  顯克維奇在大學期間已開始寫作。1872年以李特沃斯的筆名在《波蘭報》上發表瞭許多有關華沙生活的諷刺小品。同年出版瞭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徒勞無益》,反映波蘭大學生的苦悶和失望情緒。隨後又出版瞭《沃爾希瓦皮包裡的幽默作品》,內收兩部中篇小說。他是在波蘭封建社會崩潰、資本主義勢力迅速壯大的時期開始寫作的,早期的文章和小說受實證主義的影響,歌頌新興資產階級的實幹精神,表現瞭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樂觀態度。

  1876年,顯克維奇作為《波蘭報》的記者赴美國訪問。他的通訊集《旅美書簡》歌頌瞭美國工業的高度發展和資本主義的民主,又揭露瞭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

  1877~1880年,顯克維奇寫出一系列中、短篇小說,如反映農村生活的《炭筆素描》、《音樂迷揚科》和《天使》,描寫外國統治者壓迫波蘭人民的《傢庭教師的回憶》和《勝利者巴爾特克》,揭示波蘭僑民在美國的悲慘遭遇的《為瞭面包》和《燈塔看守人》,描繪美國印第安人遭受迫害和殘殺的《酋長》和《奧爾索》,這些作品體現瞭作者的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具有抒情的風格和悲憤的格調。

  19世紀80年代,波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同時,沙俄和普魯士在它們占領的波蘭地區內推行同化政策,民族壓迫加重。顯克維奇想探索一條能使全國人民團結對敵,同時又能緩和國內階級矛盾、減輕人民痛苦的道路,他開始創作歷史小說。1883~1888年,他寫出瞭三部曲。三部曲第一部《火與劍》取材於1648年赫梅爾尼茨基領導的哥薩克暴動。當時烏克蘭是波蘭貴族共和國的一個組成部分,顯克維奇站在維護國傢領土完整和反對外國幹涉的立場上,揭露赫梅爾尼茨基為瞭個人利益,打著民族起義旗號,勾結外國侵略者分裂波蘭的活動。但在譴責哥薩克暴動的同時,對農民起義進行瞭歪曲和醜化。第二部《洪流》寫波蘭人民反抗瑞典封建主侵略波蘭的鬥爭。作者一方面揭露瞭侵略者蹂躪國土、屠殺人民和大貴族的叛國投敵,另一方面歌頌瞭中小地主和廣大人民同仇敵愾打敗敵人的英勇精神。第三部《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描寫波蘭反抗土耳其–韃靼人入侵的鬥爭。故事曲折起伏,人物形象生動,是三部曲的顯著特點。三部曲的發表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同時也引起瞭批評界的爭論,特別是《火與劍》,這種爭論一直延續到今天。

  以後,顯克維奇又發表瞭兩部描寫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即《毫無準則》(1891)和《波瓦涅茨基一傢》(1895),其中流露出對貴族階級往昔的“尊榮”的留戀,對它的沒落表示惋惜和同情。

  1896年,顯克維奇發表瞭《你往何處去》。這部小說通過古羅馬青年將領和信奉基督教少女的忠誠、曲折的愛情故事,揭露瞭暴君尼祿的專制統治和基督教徒早期受迫害的慘景,真實再現瞭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和志士仁人的鬥爭。

《洪流》插圖

  19世紀末葉,民族壓迫加劇,顯克維奇發表瞭不少政論和演說,揭露普魯士占領者推行的日耳曼化政策,這種愛國思想也表現在他的著名歷史小說《十字軍騎士》(1900)中。這部小說再現瞭14世紀末和15世紀初的波蘭社會生活,從1399年雅德維迦王後逝世到1410年的格隆瓦爾德戰爭,描寫瞭波蘭和立陶宛反對十字軍騎士團入侵的鬥爭,是波蘭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長篇歷史小說。顯克維奇由於他以上歷史小說創作所取得的成就,而獲得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

  20世紀初,顯克維奇的思想開始傾向保守,他和資產階級的國傢民主黨發生瞭聯系,並接受這個黨領導人的委托,參加瞭杜馬(舊俄議會)的競選活動。後由於國傢民主黨聲名狼藉,顯克維奇才和它決裂。他這個時期所寫的小說《在光榮的戰場上》(1906)和《漩渦》(1909)都不成功。但他1911年專為少年兒童寫的小說《在沙漠和叢林中》卻是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顯克維奇移居瑞士的韋維,並組織瞭“波蘭戰爭犧牲者救濟委員會”,當選主席。他的最後一部小說《軍團》,寫19世紀初東佈羅夫斯基領導的波蘭軍團的愛國活動和民族解放鬥爭,但未及完稿便逝世瞭。

  顯克維奇是波蘭最受歡迎和影響深遠的一位作傢,他的作品人物性格鮮明,情節引人入勝,語言優美流暢,有“波蘭語言大師”之稱,對波蘭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作出瞭貢獻。他在國外也擁有大量讀者,他的作品被譯成40多種文字,主要作品已在國內外改編成電影上演。顯克維奇是被魯迅最早介紹到中國來的波蘭小說傢,他的作品在中國已有多種譯本,是中國讀者喜愛的外國作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