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詩人、劇作傢。生於內卡爾河畔的馬爾巴赫一醫生傢庭。1773年初,不顧他本人的意志,13歲的席勒被送進公爵創辦的軍事學校。這所學校制度嚴格,對學生實行專制教育,被詩人C.F.D.舒巴特稱之為“奴隸養成所”。但這裏有思想進步的教師,其中阿貝爾對席勒影響很大,通過他,席勒接觸到學校嚴禁的狂飆運動文學。1776年起,席勒開始在雜誌上發表一些抒情詩習作。學校鐵一般的兵營紀律促進瞭他的反對專制、嚮往自由的革命思想,並開始秘密地寫反抗暴君的劇本《強盜》<。1780年底畢業後在一個步兵旅當軍醫,月俸微薄,不敷溫飽,深為失望。《強盜》寫成之後,他於1781年把它送到公爵領地之外的曼海姆出版,次年在那裡公演,引起廣泛註意。作者稱劇中主人公卡爾為“通過自己的心靈,學習莎士比亞的風格寫成的”一個形象。作品揭露瞭當時政治和宗教的腐敗黑暗。F.恩格斯稱這部劇是“對於一個敢向全社會公開宣戰的胸襟豁達的青年的贊美”,它是一部“暴君見瞭定要焚毀的書”。為對公爵的暴政表示反抗,他於1782年9月22日黑夜,趁公爵宴會狂歡之際,偕友人逃出斯圖加特到達曼海姆。他身無分文,困居曼海姆附近的一傢小客店,用7個星期時間,寫成第三部劇本《路易絲·密勒林》,後改名為《陰謀與愛情》。同年12月,接受同學沃爾措根母親的延攬,到她在邁寧根附近的鮑爾巴赫莊園居住。1783年7月,回到曼海姆,劇院經理達爾培聘他為劇院詩人,約定一年內交3部劇本。《斐愛斯柯》(1783)和《陰謀與愛情》先後在1784年1月和4月演出。《斐愛斯柯》寫16世紀中葉意大利西岸熱那亞共和國一次貴族結黨反叛執政公爵的故事。故事的結局曾經三度修改,但演出情況並不理想。《陰謀與愛情》的演出卻又恢復瞭《強盜》演出時的盛況。這部市民悲劇描寫某邦宰相兒子斐迪南愛上樂師女兒路易絲,宰相和秘書用陰謀破壞兩人的愛情。這是席勒青年時代最成功的一部劇本,反映瞭當時德國統治階級政治的腐敗,生活的侈靡,精神的空虛,宮禁的穢行。恩格斯說它的“主要價值就在於它是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1785年,席勒在曼海姆創辦刊物《萊茵塔莉亞》,在刊物上發表《唐·卡洛斯》初稿片段。他在貧病交加中,接受Ch.G.克爾納等人的邀請,於1785年4月前往萊比錫。住在萊比錫附近的小村數月,深深感到友情的溫暖,激發他寫成名詩《歡樂頌》。同年秋,隨友人遷居德累斯頓,寫成中篇小說《失去榮譽的犯罪者》和未完成的《視鬼者》,同時完成《唐·卡洛斯》。《唐·卡洛斯》寫16世紀西班牙宮闈的故事。這部劇在5年寫作過程中,形式和內容都有改變,由散文改為韻文,由宮廷愛情悲劇發展為政治悲劇。這些改變表明席勒的世界觀和對未來時代的想象發生瞭變化。《唐·卡洛斯》是席勒青年時代最後一部劇本,也是他的文藝創作從狂飆突進時期進入古典時期的一個過渡。

  席勒感到德累斯頓思想界的貧乏,向往詩人薈萃的文藝中心,於1787年7月應卡爾普夫人之邀前往魏瑪。經她的介紹,訪問C.M.維蘭德和J.G.von赫爾德。因感到需要學習,毅然放下寫作,從1788~1795年研究歷史和I.康德哲學。1788年,J.W.von歌德自意大利歸國,兩大詩人會面。這時《尼德蘭獨立史》已經完成並有一部分發表在《德意志信使》上,表現瞭詩人精辟的史學見解和氣勢磅礴的格調。1789年3月經歌德介紹到耶拿大學任歷史教授。他初次的講題是《什麼是和為什麼研究世界史?》,受到大學生們熱烈歡迎。1792年,《三十年戰爭史》出版,席勒在這部著作裡著力描寫帝國統帥A.W.E.von華倫斯坦和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是年,席勒和F.G.克洛卜施托克、華盛頓等同時獲法國國民會議頒發的榮譽公民狀。席勒最初熱烈擁護法國革命,但在路易十六斷頭之後,不滿意雅各賓黨人的政策,曾感慨地說:“所有的政治希望都失落到幾世紀以後去瞭。”他決心通過文藝來挽救墮落的人心。早在1785年已發表過論文《把舞臺作為道德的學校》。自1791年開始研究康德哲學後,他在1793~1795年,寫成《論悲劇藝術》、《論秀美與莊嚴》、《論激情》等論文十多篇,其中最重要的是《審美教育書簡》27篇(1795)和《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1796)。在《書簡》裡,他主張通過美育即文藝使人類達到和諧,亦即沒有矛盾的境界。在《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裡,他認為“詩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追尋自然,前者成為素樸的詩人,後者成為感傷的詩人”。素樸詩人反映現實,感傷詩人表現理想;歌德屬於前者,他自己屬於後者。這篇論文較早地指出文藝的兩種不同創作方法,對歐洲文化和文藝的發展作瞭精辟概括的總結,曾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文藝論文的高峰”。

圖1 席勒為友人朗讀自己的劇作《強盜》

圖2 《威廉·退爾》手稿

  1793年9月,席勒到達路德維希堡探望父母,結識出版商科塔。他們商定出版文藝刊物《季節女神》,後又出版《文藝年鑒》。通過《季節女神》,席勒和教育傢、哲學傢K.W.von洪堡的交誼日益密切。歌德對席勒函邀參加《季節女神》表示將“愉快而全心全意地合作”。他們在一次科學報告會之後相遇,結為深交。兩大詩人的友誼給瞭德國民族文學巨大的貢獻。兩人的書信達千餘封,各把新的創作精力用在詩上,席勒寫瞭若幹哲理詩。他們鑒於當時文藝界需要痛下針砭,在《文藝年鑒》上發表許多短小精悍的警語詩《贈辭》,引起反對者的抨擊。兩人改寫敘事詩,因此1795年被稱為“敘事詩年”。席勒的敘事詩如《潛水者》、《手套》、《波呂克拉特的指環》、《去鐵匠鋪的路上》、《伊畢庫斯的鶴》以及後來的《人質》、《鬥龍記》等,都是對高尚德行如信義、勇敢等的歌頌,具有戲劇性的緊張情節,格調優美,語言生動,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成為他在戲劇以外取得的最大藝術成就。

圖3 部分作品中譯本封面

  此後席勒繼續戲劇創作,劇本《華倫斯坦》三部曲於1799年寫成(第1部《華倫斯坦的軍營》,第2部《皮柯洛米尼父子》,第3部《華倫斯坦之死》),這是席勒最大的一部歷史劇,取材於三十年戰爭史。劇本忠實地描寫客觀史實,控訴戰爭的罪惡,表達德國人民要求建立和平統一的國傢的願望。這部劇演出的盛況使席勒決心把畢生精力獻給舞臺。1799年12月席勒舉傢遷往魏瑪,翻譯並改寫瞭許多劇本,如W.莎士比亞的《麥克白》、E.皮卡爾的喜劇《寄生蟲》和《侄子當叔父》、J.拉辛的《費得爾》,並為劇院排演歌德的《埃格蒙特》、G.E.萊辛的《智者納旦》等。他改寫意大利作傢C.戈齊的《圖蘭多》一劇,抒發瞭他對中國被壓迫的婦女的同情。1801年,席勒完成一部描寫16世紀英吉利和蘇格蘭兩女王間矛盾沖突的劇本《瑪麗亞·斯圖亞特》。全劇情節緊張,充滿懸念,而且有一些驚心動魄的場面,深深吸引瞭觀眾。同年,又完成劇本《奧爾良的姑娘》,描寫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女英雄貞德的事跡。這部劇作被譽為德國解放戰爭的前奏曲,對1813~1815年的解放戰爭起瞭積極作用。這年席勒還寫成名詩《一個新世紀的開始》。1802年11月,魏瑪公爵封贈席勒為貴族。1803年,完成模仿希臘悲劇的《墨西拿的新娘》,把希臘悲劇的命運觀點和合唱隊搬上舞臺。這一年,他的最後一部劇作《威廉·退爾》把1307年冬瑞士人民結盟推翻奧皇統治的史實和瑞士民間關於退爾的英雄傳說巧妙地結合起來,塑造出一個反抗異族統治和封建統治、進行解放鬥爭的典型。它是席勒嘔心瀝血的一部作品。劇本於1804年3月在魏瑪和萊比錫演出時,受到觀眾熱烈歡迎,被看成是一部有高度現實意義的愛國劇本,是喚起人民民族意識和反抗外侮的有力呼聲。德國1848年革命前後,各地劇院也都演出《威廉·退爾》。1804年,席勒在貧病交困中開始寫新的劇本《德梅特裡烏斯》,反映17世紀初俄國爭奪王位繼承的史實,但隻完成瞭兩幕。沉疴與新疾終致不治,次年在魏瑪逝世。遺體於1872年遷葬魏瑪陵墓,與公爵傢族共墓,後來歌德也安葬於此,稱為“歌德席勒合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