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生態環境下對動物行為進行觀察,並嚴格按照生物進化論的觀點對其加以解釋的學科。生物學和心理學交叉形成的學科。又稱動物行為學比較行為學

  習性學的研究物件是行為的發生原因和功能,遺傳、生理和生態等方面的變數對行為的影響。任務是研究動物行為模式中的規律,以及與其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主要研究方法為,在自然環境中觀察某一物種的活動情況,通過搜集資料,制定出相應的習性表(即即某一物種行為的歸類資料),然後進行系統的實驗和物種間的比較。

  習性學的思想源頭可追溯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一些動物學傢和比較心理學傢如D.海因羅思J.-H.法佈爾D.斯波爾丁等人,在自然條件下對動物行為的仔細觀察研究。K.洛倫茨1931年發表《社會性鴉科動物習性學研究要點》的論文,標志著現代習性學的開端。20世紀7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動物學傢E.O.威爾遜在此基礎上建立瞭社會生物學。

  習性學認為動物的行為主要是本能的表現,而不是學習的結果。習性學逐漸表現出與發展心理學相互滲透的趨勢,並開始註意對實驗條件的嚴格控制。習性學的一個重大貢獻是對“關鍵期”和“印記”現象的探討,這些研究對發展心理學也產生瞭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