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琴論著作。出於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刊本《大還閣琴譜》。作者徐上瀛是明末虞山派的著名琴傢。《谿山琴況》作於1641年以前。明清以來刊刻或手抄的一百幾十種古琴譜集中,大都除曲譜和解題之外,還收有一部分古琴的理論文學。這些琴論中,多是關於樂律、宮調、指法、樂器形制、流派等方面的資料,但也有少數為古琴演奏美學方面的論著。徐上瀛的《谿山琴況》就是這些琴論中最傑出的一部。

《谿山琴況》書影(清抄本)

  關於古琴演奏美學方面的論述,淵源很久。自西漢劉向在《琴說》中所提出“鼓琴七例”開始,層見迭出。《谿山琴況》正是在明代古琴藝術大發展,流派紛呈,琴書大量刊行,古琴演奏達到空前的藝術高度的基礎上,對前人的琴論加以深入的研討和闡發,結合演奏實踐,總結為彈琴的“二十四況”,即24項準則:“和”、“靜”、“清”、“遠”;“古”、“澹”、“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前面8則,主要是關於格調、風格方面;中間12則,主要是關於取音(音質音色)、運指(演奏技巧)方面;後面4則主要是關於音樂處理方面。這隻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事實上常在一則中包括幾個方面的內容。如第三則“清”,包括氣質清濁之“清”;包括樂器整潔、心靜氣肅的演奏狀態;包括演奏技巧的純熟、洗煉、簡潔;包括意趣的“真靜宏遠”、“從容宛轉”;還包括節奏、句逗、吟猱等方面的得體。

  在論述、分析技巧問題上,相當深刻而細微。如第11則“亮”,是對音質音色的要求,“音漸入妙,必有次第。左右手指既造就清實,出有金石聲,然後可擬一‘亮’字。故清後取亮,亮發清中,猶夫水之至清者,得日而益明也。唯在沉細之際,而更發其光明……”作者常常把互相矛盾而又互相依存的一對概念,聯系在一起,作深入的闡發,把每一對矛盾的概念,論析得相當微妙精深。清代琴傢蘇璟《春草堂琴譜·鼓琴八則》謂:“要之,二十四況不外‘清和’二字,古靜淡遠皆從此出。”它是從傳統的和當時的琴曲和演奏藝術中概括出來的,代表瞭傳統的古琴音樂審美要求,達到瞭新的高度和深度。

  以《谿山琴況》為代表的明、清時期的琴論,同這個時期的大量的曲論、唱論一樣,都偏重於藝術創作和表演的實際,探求和總結藝術的具體實踐,而不像早期藝術理論那樣偏於抽象的哲理或對藝術的社會功能的評價等。這種實用性的琴論、曲論、唱論以及文論、畫論,構成瞭這個時期美學理論的宏大陣容,對藝術的實踐起著實際的指導或解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