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內的半月形纖維軟骨的損傷。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半月板的功能有瞭更為深入的認識,不僅膝半月板損傷治療原則發生瞭改變,而且治療方法也有很多改進。

膝半月板

  解剖生理 半月板是膝關節囊內的一對纖維軟骨板,位於股骨髁與脛骨平臺之間。半月板邊緣厚,內側半月板邊緣與關節囊的纖維層緊密相連。中心部分薄,遊離於股、脛兩骨的關節面之間,有前、後角與脛骨相連。僅外緣約1/3有血液供應,修復能力差。半月板上面凹陷,適合股骨髁的形態、下面平。內側半月板較大、較窄,外側半月板較小、較厚,呈“C”字形(見圖)。

  臨床表現 半月板損傷多見於礦工、搬運工及足球、籃球運動員。患者多有明確的外傷史,往往是膝關節突然旋轉,或跳起落地時扭傷。但長期蹲位勞動者可無明確急性外傷史。受傷後,疼痛往往發生在某一特定體位,體位改變後疼痛即可消失。部分患者會因撕裂的半月板造成關節暫時性交鎖而不能活動。關節腔有積血,內側或外側關節間隙平面有壓痛點。數周後消腫,屈伸功能恢復,但經常發作,可致關節不穩,並有異物感,股四頭肌有萎縮。有些患者可感肌肉無力控制關節而打軟腿,常有突然跪倒趨勢。

  診斷 一般根據外傷史及臨床表現即可診斷。常可看到股四頭肌萎縮。體檢時需尋找固定而局限的壓痛點,利用某特殊體位,如過伸、過屈或旋轉擠壓等試驗,將被檢查的下肢置於內收(或外展),同時在內(外)旋位,自極度屈曲位逐漸被動伸直,根據誘發疼痛和突發的彈跳、彈響感,來判斷是否存在半月板撕裂以及損傷側別。膝關節正側位X射線片不僅有助於鑒別診斷,而且對決定是否手術也有意義,如有較嚴重的骨性關節炎,一般不宜手術。關節造影是常用診斷方法,但無須作為常規。關節腔內註入空氣–碘水雙對比造影,隻有一薄層造影劑覆蓋於軟骨上,可顯示半月板的輪廓,與註入的空氣形成強烈的對比。關節鏡的應用大大提高瞭對膝關節疾患的診斷水平;尤其對半月板損傷,不僅可以肯定、排除或修正診斷,而且可明確與半月板損傷並存的疾患。見內窺鏡術。

  治療 半月板損傷影響到膝關節的功能時,以往均以切除為主要治療手段,早期效果較好,但從長期隨診的結果觀察到,滿意率逐漸下降。術後晚期因嚴重破壞瞭載荷正常傳導的規律。關節退變發生骨性關節炎的概率極高,引起慢性滑囊炎的也不少,還可產生膝關節不穩定。現趨向於盡可能保留半月板。半月板周緣有血供,對半月板邊緣撕裂遊離而前後角附著點完好者,無論是新鮮或陳舊者均可縫合修復。桶柄型、鳥嘴型撕裂或橫裂隻切除撕裂的部分,而保留其周緣部分。但撕裂嚴重或已變性並喪失原有功能的半月板,仍需完全切除。為達到盡可能保留半月板的目的,應早期診斷、早期處理,不使其發展到完全喪失功能的地步。關節鏡下手術創傷小、恢復快,往往術後數日即可下地負重。手術前後患者必須積極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以防肌肉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