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代後晉時刊刻盟約文字的銅柱。原在湖南省永順縣野雞坨下的酉水岸邊,1972年因建水電站,遷至今址永順縣王村鎮左叢北山坡上。永順五代屬溪州,故稱溪州銅柱。柱立於後晉天福五年(940)。柱上銘刻文字記述天福四年楚王馬希范遣靜江軍指揮使劉勍等率部征討溪州刺史、土傢族首領彭士愁,並盟誓罷兵事,是研究古代民族關係史的珍貴實物資料。1961年國務院公佈溪州銅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柱以銅2 500千克鑄成,為中空的八角柱形(見圖)。高2.98米,直徑39厘米。原有柱頂,清中葉被盜。柱銅質精純,鑄刻精美。柱身所刻《復溪州銅柱記》文及誓詞和會盟諸人銜名等共41行,2 000餘字。除後來宋人羼刻者字跡較劣外,均為娟秀的楷書。所刻參與會盟的溪州諸官,自彭士愁至朱彥蝺共6姓19人。銅柱搬遷後建有八角攢尖式亭予以保護,銅柱所在地今建有溪州銅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