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亞地區,位於伊朗東南部和阿富汗西南部,包括以北緯31°、東經61°為核心的周圍一帶。與西元前後的古地區德蘭吉亞納範圍大體相當。面積約1.8萬平方千米,西部屬伊朗,占總面積的2/5;東部屬阿富汗,占總面積的3/5。伊朗錫斯坦的近代行政區劃曾幾經變動,現絕大部分劃入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一小部分劃入呼羅珊省;阿富汗錫斯坦分屬法拉、尼姆魯茲二省。錫斯坦基本是一片海拔450~650米的封閉型內陸湖泊窪地。具大大陸性氣候,夏季酷熱,冬季嚴寒,幹燥少雨,平均年降水量100毫米以下。四周的河流,從不同的方向,朝中部最低窪處匯集。來自阿富汗的河流,均導源興都庫什山脈,多為流程長、水量足的常流水,以赫爾曼德河最大,長達1 050千米;來自伊朗的河流,均屬水流難以為繼的時令河。由各河形成的湖泊,相應盈縮無常,變動不居。主要有赫爾曼德湖薩貝裡湖錫斯坦湖等。公元前3世紀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曾取道這裡向印度進軍。公元226年起,歸波斯薩珊王朝(226~651)管轄。7世紀中葉,阿拉伯的穆斯林進入。14世紀受帖木兒的統治。1747年,由阿富汗人控制,從此成為伊朗與阿富汗長期爭奪的地區。1872年,兩國開始劃界,直迄1903~1905年才正式劃定。居民主要是塔吉克人,也有俾路支人、佈拉灰人、賈特人、古賈爾人和以飼養瘤牛著稱的加萬達爾人,均信奉伊斯蘭教。阿富汗境內的居民主要分佈於三個較大河流(赫爾曼德河、哈什河法拉河)的三角洲中,最大城鎮紮蘭季;伊朗境內的人口大部分集中於紮博勒。居民農牧兼營,主要作物有小麥、大麥、少量的棉花和玉米等。伊、阿兩方都有公路,但彼此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