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代諸宮調作品。董解元著。董解元,籍貫生平不詳。解元是當時對一般讀書士子的敬稱,本名不傳,事蹟不詳。傳留作品僅《西廂記諸宮調》一種,通稱《董解元西廂記》,是現存諸宮調作品中僅有的一部完整的作品,也是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最高的作品。從作品首卷的幾支帶有自敘性質的曲詞看來,董解元是一個接近下層社會放浪不羈的文人,通過作品也可以看出他有蔑視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法的思想。

《西廂記諸宮調》書影

  《西廂記諸宮調》是以唐代元稹的傳奇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藍本進行的再創作。全篇運用瞭14種宮調,包括191個長短套曲和2個單曲,把不足3 000字的原作,擴展為50 000字左右的長篇作品。作品以崔鶯鶯和張生在封建禮法的壓力下毅然出走,取得自主婚姻的勝利,代替瞭原作《鶯鶯傳》中張生拋棄鶯鶯的悲劇結局,提出瞭“從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主張,認為婚姻必須以愛情為基礎,揭露瞭包辦婚姻的不得人心和封建禮教的罪惡,歌頌瞭青年男女為爭取婚姻自由而進行的鬥爭,第一次在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中賦予瞭反封建的思想主題,使這一愛情故事成為人民意願的體現和總結。長期在民間流傳,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傑作。

  《西廂記諸宮調》在藝術上的成就相當卓越。作品結構宏偉,情節曲折跌宕,細節描寫非常感人。明代湯顯祖稱“董詞最善敘述”,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說董解元的曲詞“精工巧麗,備極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當是古今傳奇鼻祖。金人一代文獻盡於此矣”。但也有美中不足,如個別人物性格邏輯缺乏統一性,兵圍普救寺和白馬將軍出兵解圍一節敘述過於冗贅,占瞭近六分之一的篇幅,使結構上不太均衡。

  《西廂記諸宮調》的影響之大,使之成為元人王實甫雜劇《西廂記》的直接藍本。現存《西廂記諸宮調》的早期版本,有1957年在績溪發現的《古本董解元西廂記》和1963年發現的明嘉靖本《董解元西廂記》,曾分別影印出版。明萬歷以來的著名版本有黃嘉惠校本、屠隆校本、湯顯祖評本、閔齊伋刻本、閔遇五刊《西廂六幻》本和暖紅室刻本。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曾影印過《六幻》本,題名《西廂記諸宮調》。通行的校註本有凌景埏校註的《董解元西廂記》,註釋深入淺出,簡明易讀,196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