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之一種。稱番(音彌)大藏經。元代稱《河西大藏經》《河西字大藏經》。西夏統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建國初景宗李元昊宣導創制西夏文後,於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起,開設譯場,將宋朝所賜漢文大藏經官刻本《開寶藏》譯為西夏文,以景宗時期國師白法信、惠宗時期的國師白智光等32人為首,在53年中共譯出362帙,820部,3 579卷,其中包括瞭經、律、論三藏的主要經典,既有顯教佛經,又有密教佛經。西夏都城興慶府府(今寧夏銀川)東的高臺寺是西夏譯經的重要場所。仁宗仁孝大慶元年(1140)至乾祐二十四年(1193),又據“南北經”(南經可能指《開寶藏》,北經可能指《契丹藏》)重校。後又自藏文佛經翻譯很多藏傳佛教經典。西夏晚期羅氏皇太後曾發願寫西夏文大藏經一藏,俄羅斯聖彼得堡東方學研究所藏黑水城遺址(今屬內蒙古額濟納旗)出土西夏文《佛說寶雨經》和《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二系其遺存。元代重新校勘並翻譯未曾譯出的典籍。至元三十年(1293),元世祖敕令將西夏文大藏經在杭州大萬壽寺雕印。至大德六年(1302)竣工,共計3 620餘卷。後曾多次印刷頒行,施於寧夏、永昌、沙州等地寺院流通供奉。中國國傢圖書館藏寧夏靈武出土西夏文《悲華經》、《添品妙法蓮華經》、《經律異相》等為其中遺存。現在各地所發現的西夏文字印本和寫本有500餘種,數千卷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