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數學傢。生於德國哈姆。就學於明斯特大學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1950年獲明斯特大學博士學位。1950~1952年在埃朗根大學任科學助理,1952~1954年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做研究工作。1954~1955年任明斯特大學講師,1955~1956年任普林斯頓大學副教授,1956年開始任波恩大學數學教授,1980年任剛建立的馬克斯·普朗克數學研究所所長。

  希策佈魯赫的貢獻主要在拓撲、代數幾何和整體微分幾何等領域,,他的一些成果對現代數學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最重要貢獻是把黎曼–羅赫定理由代數曲線、代數曲面推廣到高維代數簇(黎曼–羅赫–希策佈魯赫定理)。這一結果總結在《代數幾何學中的拓撲方法》(1956)中,其中還表述瞭代數拓撲學的符號差公式。另一項成就是同M.F.阿蒂亞發展瞭拓撲K理論。其他成就還包括李群和齊性空間的示性類理論、復流形理論、用拓撲方法研究代數數論、對希爾伯特模曲面模形式的理論等。

  他把拓撲學、幾何學、代數學以及數論結合在一起,對數學發展起著重大作用。由此,他獲得1988年沃爾夫數學獎,1989年獲羅巴切夫斯基獎。

  他是德國美茵茨科學院、海德堡科學院、荷蘭皇傢科學院、柏林科學院、蘇聯科學院、法國科學院、美國國傢科學院等科學院的院士,是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新成立的朗多數學分析中心顧問委員會主席。1961~1962年、1990年兩度任德國數學會主席。

  他的論文收集在兩卷《文集》(1987)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