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5世紀希臘建築師希波丹姆規劃的一種以棋盤式道路網為骨架的城市佈局形式。這種佈局形式在古埃及卡洪城、兩河流域的許多城市以及古印度摩亨佐達羅城的一些城市規劃中已經應用。希波丹姆在重建希波戰爭中被毀的許多城市中將其付諸實踐,形成體系。此前,古希臘城市多為自發形成,沒有統一的規劃。自此,這種城市佈局形式被奉為典範。

  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臘哲理,探求幾何和數的和諧。城市典型平面為兩條相互垂直的廣闊大街從從城市中心通過,大街一側佈置中心廣場。街坊面積一般較小,以他主持規劃的米利都城為例,最大的街坊寬僅30米,長52米。根據古希臘社會體制、宗教和城市公共生活要求,他把城市分為三個重要部分:聖地、主要公共建築區和住宅區。

  希波丹姆規劃模式主要體現在他本人的實踐中,如公元前475年左右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和公元前433年塞利伊城的規劃。從那以後,古希臘城市,特別是地中海沿岸的希臘殖民城市,大都采用希波丹姆規劃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普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