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誌不依賴於意識而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對物質範疇的科學規定,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石。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是在繼承以往唯物主義的傳統,克服其局限性,總結全部科學材料,特別是19世紀以來自然科學重大成就的過程中形成的。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進一步從物質和意識的辯證證關系出發,對物質作瞭高度的科學抽象和哲學概括:“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的物質定義所指出的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就是指物質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這就指明在物質和精神何者為第一性的意義上,物質和精神是絕對對立的;同時還指出,客觀實在的物質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是人的認識的對象和客觀來源,人能夠在自己關於物質存在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物質存在。這就揭示瞭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即物質和精神在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范圍之外,它們的對立是相對的,精神不過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的屬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揭示瞭具體物質形態與物質一般之間的辯證關系。每一個具體的物質形態都有自己的規定,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質,彼此有別,由此形成物質世界的多樣性。而物質一般即客觀實在性,是從各種實物的總和中抽象出來的最本質的共性,它不等於任何一個具體的物質形態。物質的客觀實在,是物質世界的共性和各種具體事物個性的辯證統一。歸根到底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不過是物質的各種形態及其各式各樣的特征、關系、運動、變化的總和而已。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把哲學上的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中的物質結構理論區別開來,在物質觀上克服瞭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缺陷。現代科學的發展還發現瞭許多新的物質形態,揭示瞭物質的許多新的普遍屬性、關系和存在方式,發現瞭從自然界、社會到思維領域都存在的一些共同的規律性,進一步豐富和深化瞭物質論。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堅持瞭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是反對唯心主義、二元論的銳利武器。它在規定物質的本質特性時,抓住瞭物質和意識的關系這個人類認識和實踐中所遇到的最普遍、最基本的關系,指明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派生的,體現出科學地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徹底的唯物主義的立場。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指出瞭人能夠認識物質,從而堅持瞭反映論,否定瞭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和不可知論,為人們探索宇宙的奧秘指明瞭方向,增強瞭人們在實踐中不斷認識世界的信心。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定義指明瞭物質對於意識的根源性,要求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時,反對主觀主義,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