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從供給者向需求者或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的實體轉移過程中,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和信息處理等各種活動的集成系統。

物流公司農資配送人員正在裝卸化肥

  產生與發展 物流是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由於商品的生產和消費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從而引起商品實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商品實體在時間上分離,表現為有些商品是季節性生產、常年消費,有些商品是常年生產、季節性消費;商品實體在空間上的分離,表現為有些商品在甲地生產、乙地消費,有些商品是乙地生產、甲地消費。物流的基本作用,就是要使商品從生產者手中轉移到消費者手中,達到實現消費的目的。

  物流是一個古老的現象,但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進行研究並應用於實踐中去,則是20世紀上半葉的事情。物流一詞最早出現於1915年的美國,但其發展則得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期間,圍繞戰爭物資的供應問題,美國軍隊建立瞭運籌學和後勤理論,將戰時物質的生產、采購、運輸、配給等活動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部署和規劃,目的是使戰略物資補給的費用更省、速度更快。戰後,美國企業發現後勤理論用於生產、采購、運輸、儲存等經營管理活動同樣有效,並可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效益,於是廣泛地運用瞭後勤理論,並提出瞭商業物流的概念,以區別於軍隊後勤,由此形成瞭我們今天所說的物流。

  構成要素 ①運輸。泛指通過城市間、省際間、地區間、國際間的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管道等運輸活動,使商品實現從產地到銷地的空間位移,創造空間效用。是物流活動的核心。②儲存。商品離開生產過程之後、進入消費領域之前,在倉庫的儲存、保管、養護等活動。③包裝。包括商品的出廠包裝、半成品包裝,商品在物流過程中的換裝、分裝、再包裝等活動。分為銷售包裝和運輸包裝,二者都具有保護商品的基本功能,但前者強調商品的促銷作用,後者強調商品的安全保護作用。④裝卸。在運輸、儲存、配送活動前後,通過人力或機械裝置進行的商品裝、卸、移送、挑揀等活動。⑤流通加工。流通過程中對商品的配裝、拼裝、定量化小包裝、貼標記,使商品改變形狀、性能,對商品進行挑選、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加工。⑥配送。按客戶需要而進行的集貨、配貨、送貨等活動,是物流的最終階段。⑦信息處理。運用計算機等情報手段,收集、加工和處理上述各項活動中的進貨、出庫、訂貨、發貨,安排運輸或配送計劃,保持這些活動的相互聯系和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協調一致、高效運轉的系統。

  合理化 作為一個系統性的整體,通過合理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物流的基本要求之一。其內容包括:選擇合理的運輸線路,按經濟區域組織流通,使商品實體以最短的運輸距離和最短的時間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選擇最恰當的運輸方式;選擇最方便、最經濟的運輸工具,提高運輸工具的利用效率和綜合運輸能力;建立物流中心,采用現代化的倉儲設備和先進的倉庫管理辦法及其他科學的物流手段,促進物流的現代化等。

  物流的合理化可以通過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與市場競爭能力,特別是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擴大銷售額等方面都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通過物流合理化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已被稱為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

  社會化 初期的物流工作都是由企業自己進行的。生產企業為瞭銷售自己的商品,建立瞭專門的車隊和倉庫等物流設施;商業企業為瞭購進商品,也設有自己的倉庫和車隊,都免不瞭出現物流設施資源的閑置與浪費,不利於物流成本的降低和物流效益的提高。因此,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進一步降低成本的迫切要求,出現瞭為工商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的“第三方物流”。這種專業化、社會化的物流公司更有利於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並能為企業提供更高水平的全方位服務,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