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慶市轄縣。三峽庫區移民大縣。位於重慶市東北部,鄰湖北省,地跨長江巫峽兩岸。面積2 955平方千米,人口50萬(2010),漢族最多,還有蒙古、土傢、回、苗、彝等民族。縣人民政府駐巫峽鎮。戰國時屬巫郡地,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廢郡置巫縣,後幾經更迭變化,至隋開皇三年(583)改為巫山縣,清康熙九年(1670)省大昌縣併入巫山縣。縣境地處巫山、大婁山中山區,北為大巴山東南段,以中、低山為主,而丘陵、平壩較少,巖溶發育、溝穀密密佈,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充沛,無霜期較長,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4℃。年降水量1 049毫米。礦產資源有煤、黃鐵礦、大理石等。農業以發展烤煙、蠶桑、果品、魔芋、優質蔬菜、生豬、山羊和中藥材等為重點,次為玉米、小麥、水稻、薯類、油菜、芝麻、茶葉等。工業有采礦、電力、卷煙、農機、建材、化肥、食品等。對外交通有通巴東、建始、恩施、奉節等地的公路,水路以長江、大寧河為主,建有航運碼頭。名勝古跡有陸遊祠孔明碑、巴人巖棺、寧河古棧道、大昌古城遺址和巫峽、神女峰、剪刀峽、巫山十二峰、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