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蒙古族曲藝曲種。“烏力格爾”漢譯意為“蒙古語說書”。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約形成於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最為興盛。通常都由一人說唱相間進行演出,演唱使用的曲調包括功能特點比較明確的“爭戰調”、“擇偶調”、“諷刺調”、“山河調”、“趕路調”、“上朝調”等。一般將使用四胡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胡仁烏力格爾”,將使用潮爾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潮仁烏力格爾”,將不用伴奏樂器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雅巴幹烏力格格爾”或“呼瑞烏力格爾”。

  早期的烏力格爾節目,有反映16~17世紀蒙古族社會生活的《烏巴什洪臺吉的故事》、《阿勒坦汗傳》、《滿都海徹辰哈屯的傳說》等。隨著蒙漢文化的進一步交融,至清代出現瞭翻譯表演漢族小說和說書話本的高潮,《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演義》、《水滸傳》、《三俠五義》、《包公案》、《濟公傳》、《金瓶梅》、《紅樓夢》、《綠牡丹》、《粉妝樓》、《說唐》、《花木蘭》、《英雄天寶圖》、《楊傢將演義》等,成為深受蒙古族聽眾喜愛的烏力格爾節目。20世紀以來,《元史演義》、《清史演義》以及反映時代風雲和現實生活的新節目如《二萬五千裡長征》、《劉胡蘭》、《草原兒女》、《紅燈記》、《打虎上山》、《嘎達梅林》、《草原風暴》、《敵後武工隊》、《金色的興安嶺》等是烏力格爾的主要流行節目。

  烏力格爾的著名藝人,有清代擅演《唐五傳》的旦森尼瑪賀力騰都古爾及其傳人白音寶力告綽邦和叁不拉薩仁滿都拉,1927年科爾沁草原圖協吐王府組織的烏力格爾藝人比賽中脫穎而出的金寶山蒯莽,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毛依罕琶傑、跑不瞭、吳錢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