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學形態的學科。文學形態可以是指文學的取材範圍,如“知青文學”、“戰爭文學”等的提法就是把文學作品的題材作為一種文學形態看待。文學形態也被用於指稱文學的不同樣式,如中國古典文學主要的文學樣式有詩、詞、歌、賦、散文、戲曲、小說等。不同的文學樣式之間存在著具體的互動關係,如小說中的一段景物和人物肖像的描寫,經常採用詩詞加以渲染,或者一段散文,也可配以一首內容接近的詩歌,形成一種互互文關系,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桃花源詩》作為配合,這裡文學形態一詞接近於文體的含義。文學形態還被看成與意識形態相對應的概念,指文學所表達的意識形態的傾向。如同處於蘇聯時期,都有蘇聯政策方面的影響,作為文學議題的蘇聯文學作品,由於代表著不同的甚至嚴重對立的思想取向,研究者將它們分為作為主流的蘇聯文學、作為反對派的蘇聯地下文學,以及蘇聯僑民的流亡文學。這裡類別關系就有文學形態的說法。此外,文學形態還被用於說明不同狀態的文學的存在方式或呈現方式,如將文學狀態的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的兩分格局外,再分出網絡文學的形式,形成所謂口頭文學紙媒文學書面文學)和網絡文學的三種基本形態,這裡文學形態是與傳媒問題結合起來看待的。綜合以上幾種文學形態的基本用法可以看出,“文學形態”可以側重於文學的題材、主題這些按照傳統分類的“內容”的方面,也可以是側重於文學的文體、文學表達的載體這些以前明確屬於“形式”的方面。由於“文學形態”詞義的多義性質,文學形態學所指涉的范圍也可以比較廣泛。

  文學形態學的研究工作早已存在,但是把文學形態作為文學的研究的專門對象,文學形態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提出,體現瞭對於文學研究的一種深化和細化。它的出現打破文學的內容和形式二分的機械模式,研究者從此有瞭比較靈活的視野,可以根據需要側重探討文學形態的某個方面,或者幾個方面,可以更好地揭示文學內容和文學形式之間的互動關系。蘇聯批評傢M.M.巴赫金提出復調小說的理論,這種理論就不僅是修辭方式和技巧的表達,同時指復調小說所包含的多聲部性質,揭示出文學作品中某種話語的獨語地位的突破,意味著文學中的一種民主秩序的出現。這裡,作為一種文學形態來看待的復調小說,就是既涉及文學的形式特征,也涉及文學作品的內容。20世紀末開始的對電子文學(包括網絡文學)的文學形態學的研究,更能體現出內容和形式相結合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