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文化產生、發展特殊規律與社會作用的一門學科。

  來源及演變 文化社會學這一名稱,最初是由德國社會學傢P.巴爾特《社會學的歷史哲學》(1897)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H.斯賓塞隻說到瞭“自然時代的社會學”,而更為重要的是研究“文化時代的社會學”。

  文化社會學有有兩個來源:德國和法國的社會學,英國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由於來源不同,含義也不一樣。主要有作為新的綜合社會學和作為社會學分支學科的文化社會學兩種含義。

  作為新的綜合社會學的文化社會學主要形成於德國和法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西方社會出現瞭動蕩和危機。當時的哲學社會科學傢普遍認為,這主要是社會文化價值體系危機造成的。因此,他們轉向文化研究,並重新確定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及理論方法。德國G.齊美爾形式社會學和法國É.塗爾幹“集團表象”社會學,就是作為新的綜合社會學出現的。

  作為社會學分支學科的文化社會學主要是英國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在由研究原始文化轉向研究現代社會生活過程中,逐步演變形成,可以看成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及與社會學結合的產物。英國的文化社會學起源於功能學派的社會人類學,主要代表人物是B.K.馬利諾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佈朗

  研究內容 文化社會學研究的內容相當廣泛,歸納起來包括:①文化的起源、積累、突變過程;②文化的產生、發展、分佈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③文化在時間、空間發展上的不同層面;④文化發展的社會系統的不同屬性,如民族性、階級性等;⑤文化的生產、分配、儲存、傳遞及其應用;⑥文化傳播、增殖、控制的方式及手段;⑦文化的沖突、分化、調適、整合過程;⑧文化變遷的動因、規律、周期;⑨文化與社會化、文化與文明、文化與生活方式等的關系;⑩文化在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還研究民族文化的發展趨勢、世界文化的趨向等問題,其應用研究涉及經濟發展、都市化、社會管理、青少年教育、科學技術發展等諸多問題。

  主要理論 19世紀以來,文化社會學在產生、發展過程中形成瞭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方法,但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就其對文化的本質及社會作用的看法,可以歸納為如下理論觀點。

  進化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 從19世紀斯賓塞、E.B.泰勒等人的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人類學的社會文化研究,到20世紀40~50年代新實證主義的文化社會學,都屬於這種觀點。19世紀的文化社會學思想存在著簡單的生物類比傾向,到20世紀40~50年代,產生瞭新實證主義的文化社會學理論,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L.A.懷特的“工藝決定論”。他認為,工藝的發展是文化進化的基礎,其他因素是次要的。

  傳播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文化圈派、英國傳播學派和美國歷史學派的一些民族學傢和文化人類學傢,從社會因素研究文化的傳播。他們把文化的產生歸諸單一的、一次性現象,從歷史人物、航海、戰爭等方面研究文化傳播過程,把其他地方相同的文化現象歸諸傳播的結果。符號互動論者G.H.米德C.W.莫裡斯等人,把文化視為有意義的象征符號,把文化傳播看成個體互動或交互作用的過程。在研究文化的社會功能方面更具有社會學意義。

  功能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 主要有以塗爾幹為代表的法國社會學年鑒派、英國馬利諾夫斯基為代表的功能學派,以及20世紀40~50年代的結構主義者。認為文化的產生是社會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質在於維護社會規范,是一種價值工具。

  心理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 用人類心理說明文化現象的產生及其作用的理論,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德國的A.巴斯蒂安、英國的泰勒等早期文化人類學傢,以及美國的L.F.沃德F.H.吉丁斯等社會學傢的著作;20世紀初期,法國的塗爾幹、L.列維–佈留爾及美國的F.博厄斯等人的著作也有這種傾向。

  文化社會學研究在社會生活中有著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主要是:①有利於對文化進行整體性和綜合性研究,特別是當代文化社會學的發展吸收許多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多視角對文化進行研究,把握各種社會文化現象產生、發展的規律及趨勢,為社會生活提供各種參考。②人們的心理、習慣、性格、行為無一不和一定的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加強文化社會學研究有利於促進文明的發展。③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對於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可以提供一種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視野。